A04:民生调查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7月13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何易“中 招”的总是中老年人?
左妍
月度不同谣言类别的处理次数 来源:腾讯“谣言过滤器”
  不少人经常在朋友圈里转发谣言,其实是为了善意地“提醒”家人朋友。研究表明,中老年人是其中最容易“中招”的群体。

  长辈玩微信 每天转发帖子

  今年春节前,市民李小姐给母亲换了一台智能手机,并为她注册了微信账号。过了一段时间,李小姐发现,“自学成才”的母亲不仅关注了很多有关养生、健康和咨询类的公共号,还在朋友圈和老同学群里转发一些链接。点开一看,这些帖子绝大部分都危言耸听,甚至有不少已被证实是荒唐的谣言。

  “我和她说过很多次,这些都是谣言,但她听不进去。”李小姐无奈地说,不仅如此,母亲的一些小姐妹聚会时也常常提起这些朋友圈里的内容,大家甚至还会根据微信里的提醒,改变家里的饮食结构。

  和李小姐遇到的情况类似,市民王女士的微信也常常收到父亲的“友情提醒”。匪夷所思的是,明明一看就是谣言,但大部分帖子却已有了十万多的点击率。而对于她所转发的各种“辟谣”,父亲却不以为然,甚至还认为“越辟谣就越有此事”。

  超六成谣言 涉健康及安全

  中老年人转发的谣言有什么特点呢?去年底,中山大学联合一些机构推出《“谣言”分析报告》,研究人员通过被微信用户举报为“诈骗和虚假信息”最多的数百篇公众号文章进行分析,发现谣言主题广泛,但其中65%的文章涉及人身安全、食品安全和疾病养生这三大类。

  网络舆论专家分析认为,谣言制造容易粉碎难,一旦产生就难以根除,而且传播周期长、传播范围广,有时辟谣的帖子还不及谣言本身转发量的十分之一。

  出于热心转 缺乏辨别能力

  “长辈们接触网络通常比较晚,对网上的一些内容也缺乏辨别能力和专业的判断,不管真假,转出去再说,于是就成了谣言的‘无意识传播者’。”上海市心理咨询行业协会会长、心理专家王裕如表示,年轻人与中老年人的生活方式不同,对问题的看法也不同。中老年人的生活比较寂寞,他们又大多伴随着多多少少的疾病,所以比年轻人的安全感低,更容易相信食物、环境对人身安全和健康的损害。

  王裕如强调,中老年人转发谣言绝非故意,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只是为了提醒自己挚爱的亲戚朋友和子女。“中老年人向往的是一种存在感和认同感,他们希望被关注,重视健康,又渴望保护子女,这也是他们喜欢刷这类消息的原因。”王裕如表示,小辈平时应多和长辈交流,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并教他们一些基本的辨别谣言的技能,如留意发布微信的账号是否有认证,是否为权威媒体或医院公众号等。同时,也可常常将辟谣信息转发给父母长辈看。 本报记者 左妍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评论/随笔
   第A04版:民生调查
   第A05版:民生调查
   第A06版:2015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2015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8版:一寸山河 一寸血·枣宜会战
   第A09版:一寸山河 一寸血·枣宜会战
   第A10版:焦点
   第A11版:上海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长三角/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2015中国(上海)国际青少年校园足球邀请赛特别报道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财经新闻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养生/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保健
   第B04版:康复/康健园
   第B05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B06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B07版:市场之窗/资讯
   第B08版:专版
扫码关注新民晚报官方微博
朋友圈谣言帖刷屏 随手转或是“被利用”?
这些网络谣言你认得吗?
谣言传得快 “段子手”就赚得多
教你看清网络谣言的假面
互联网发达国家如何惩治造谣
朋友圈TOP 5谣言
为何易“中 招”的总是中老年人?
新民晚报民生调查A04为何易“中 招”的总是中老年人? 2015-07-13 2 2015年07月1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