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松江的一条热闹路上,曾见到一家书亭的新书在称斤卖,在长宁的虹桥路上,一家店铺也在称斤卖书。进去探视一番,发现这些书都是新书,很多书厚如砖头,一位顾客拿了一块“砖头”往电子秤上称重,一本书就足有一斤重!
图书市场不景气,除了受互联网阅读冲击,显然,书本身也存在着问题。不少书做得太厚太重,拿着这种书坚持长时间阅读,实在吃力。本来是件很愉悦的事,结果变成了“体力活”,连阅读的兴趣都打折扣了,谁肯掏钱包?
曾经有一套四本的《基督山伯爵》,每本近百页,看看很方便,后来友人送我一单本的“全套基督山伯爵”,全书页码有一千四百多页,加上硬纸的封面封底,有六厘米厚,没看几页就手力不支了。丢弃可惜,放着又不会去看,真为难。
图书越出越厚,动不动就来个什么“精装”,还往往是大开的,这种现象,不光是图书市场本身的问题,也侧面反映了文化界的浮躁之风。浮躁了,就会好大喜功,就会离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越来越远。
有的书篇幅虽长,但还是很有质量,不妨分册出版,方便阅读。出于方便阅读的考虑,图书还是应该尽量做小,做巧。
犹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五角丛书”,内容精彩纷呈,带在身上也很轻巧方便。书虽小,内容却很扎实。何妨多一点这样的“小书”,比如把“五角丛书”改为“五元丛书”。从另一个角度说,在“碎片化阅读”成为现实的情况下,善于利用这一点,同样也是对时代精神、“互联网思维”的呼应!
要推广全民阅读,不妨就从这些小节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