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奴仆制度在封建大家庭中的延续、膨胀和发展,造成了特殊的管家阶层和体系。作为一家之主的大老爷不可能亲自去掌管家政,必须选拔一个能成为家里“一人之下、百人之上”的管家。当然,也可根据不同的家庭规模,按“房”设好几个管家,管家上面再设一个总管家或大管家。委派管家是一件必须慎之又慎的事情,按传统习惯,管家是在奴仆中选拔的,有一种奴仆叫“家生子”——世世代代在主人家里当奴仆的人,在主人看来,他们是“世袭奴仆”,值得信任。而这些世代为奴的管家自然也忠心耿耿,因为这是一条出人头地的捷径。
产生管家还有另一种“缘”,有的主人喜欢选用相邻村落的熟人担任管家,他们觉得“邻居老乡”比家里的所有奴仆更为亲切和可靠。此外,发小、患难之交、救命恩人、同窗好友也能成为建立主人-管家关系的一种缘。话要说回来,主人再怎么谨慎、缜密,管家如果是一个蓄意为了报仇而深埋在家里的定时炸弹,或者跟其中一位姨太太勾搭上了,那么这个家族弄得不好就会被葬送。也许,这就是中国历来文学作品中,只要有管家就会有好戏的道理,感恩戴德抑或冤冤相报。
相比之下,西方的管家这一行没有那么重视社会关系。欧洲国家的“管家”一词是从古法语中的“斟酒的仆人”演变而来的,开始的地位很低,直至十七和十八世纪,管家才渐渐有了领导权。传统的管家都穿制服,以区别于穿号衣的普通仆人;现代管家穿一种典型的男式西装或职业便服。管家要是被加上一个头衔,被称为“白银管家”,那他们还有一个额外的任务:看管白银餐具和其他贵重的餐具。管家由家里的男主人雇佣,但日常生活中直接听女主人指挥。主人、家庭成员及亲密的客人以姓直呼管家,家里的佣人则以“姓加先生”相称之。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欧洲的仆佣和管家数量不断下降,至二十世纪80年代,欧洲模式的管家需求量又开始回升,原因之一是管家工作的技术含量在不断增加。管家不仅在年轻化,而且也有女性化趋向,如荷兰国际管家学院的毕业生中,女生已占10%,而且比率还在不断上升。不少国家,比如阿拉伯地区的国家以及俄罗斯,雇主会有意识地雇佣女管家,理由是除了本人以外,雇主不许其他男子随意接近他们的妻子。多年来,英国王家也是一直雇佣女管家的。2013年成立于维也纳的第一高级家政培训学校有意识地招收了不少女生。如今,除了富家、大家以外,许多大公司、私营企业、大使馆等都需要管家,坐远洋豪华游轮或内河游艇的游客甚至可在船上租用管家。
行行出状元,管家中颇有一些名人,仅白宫就出过好些名管家:阿朗索·菲尔兹,在白宫先后为总统胡佛、罗斯福、杜鲁门、艾森豪威尔当过管家,出版过一本广受关注的传记;菲尔兹的生平是一部剧本的原型。尤金·艾伦,曾为白宫的八位总统服务过,2013年上映的影片《管家》,其故事情节出自其生平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