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2015年07月22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随笔
我想静一静
朱晓昆
  朱晓昆

  本报夏令热线报道了一则奇葩噪声事件:大华三村楼上楼下两户居民因琐事结怨,两年来经常用半夜敲地板、砸重物等方式互相骚扰,后来干脆打开高音喇叭对骂,邻居们多次寻求调解、举报甚至报警。今天听说两家达成了和解,他们的邻居终于可以耳根清静了。

  看到这一报道,很有感触,忍不住梳理一下这几年我自己遭遇过的生活环境中的噪声,各式各样,都有。

  大概6年前,大楼底下由人防工程出租而建的歌舞厅开张。劲爆的开场舞曲、酒醉后的放歌声,每晚都从地板缝中顽强地钻上来。居民也曾投诉、报警,但警方来过之后则音量调轻点,不久又恢复常态。声音扰民始终很难认定,人防部门之后终于下决心提前解除租约,据说理由并非噪声,而是消防设施不过关。

  两年前,下午两三点钟,坐在房间里,常能听见乐声缭绕。物业一调查,原来楼上一全职妈妈,每天在家练习瑜伽。小妈妈中意响亮的背景音乐,对隔壁邻居的抱怨置之不理。几个月后,可能是不练了,这乐声也就没有了。

  最近,小区空地上,阿姨伯伯开始每天早上打拳,于是录音机里喊出高昂的口令声。“一、二、三、四”,从周一到周日,尽管时间不长,但总能把睡梦中的人喊得亢奋起来。

  这几年听了这么多不想听到的声音,共同点都是非必要的人为制造,当然还有明显的区别。人防工程里开歌舞厅,一方为租金获利、一方为营业获利,“买单”的却是无辜居民。而练瑜伽的小妈妈和打拳的阿姨伯伯,他们一定也希望自己身处安静的小区,那么,自己能先轻一点吗?前者,是利益所致,要靠法律法规来管住;后者,则要靠提升个人的素质和互相体谅的人际关系。

  噪声已然成为影响城市居民生活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有数据显示,上海每年收到的噪声方面的投诉接近3万件,连年占据环境污染投诉总量的高位。噪声问题似乎也一直比较难处置,如何认定、怎样取证、用何标准,都有难题。

  看来,“我想静一静”,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的综合命题,既需要严法,还需要更多公心。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时政新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2015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2015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8版:民生速递
   第A09版:不屈的上海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上海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新民资讯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互动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4版: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健康/专版
   第A26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28版:财经新闻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记忆/连载
   第A32版:蓝天下的至爱
   第B01版:汽车周刊
   第B0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03版:汽车周刊/我爱我车
   第B04版:汽车资讯/汽车周刊
   第B05版:新民教育
   第B06版:校园内外/新民教育
   第B07版:新民教育/招生移民
   第B08版:校园通讯/新民教育
治理虚假广告不能止于规范代言
我想静一静
好玩的慈善
“能上”否?
越俎代庖
不是大V怎维权?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5我想静一静 2015-07-22 2 2015年07月2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