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构建 珍惜血管资源
血管通路一般分为临时性和永久性血管通路,前者多采用大腿根部或者颈部静脉临时插管,操作简单,穿刺后即可使用,但维持时间仅数周,多用于过渡或者紧急血透患者。对于长期血透的患者而言,则需建立永久性血管通路。永久性血管通路首选自体动静脉内瘘,其次为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当外周血管资源完全耗竭时才考虑颈部中心静脉永久导管。《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2014)明确指出“未来5年内,力争使我国血液透析患者的首次血管通路中的自体内瘘比例超过50%。”
加强监管 维护生命线运行
动静脉内瘘一旦投入使用,监测、维护与保养就成为重点。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很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因此需要加强监测与干预,力争减少血管狭窄、急性血栓、血管瘤样扩张等情况的发生,保证血管通路的畅通。如果血管通路出现闭塞,就只能重新设计和建立,难度也会逐渐加大。门诊中经常会遇到血管通路突然闭塞的患者,这显然与缺乏有效的血管通路监测和管理有关。
血透患者需要定期检测血管通路的功能,常见的血管通路狭窄的并发症可以通过药物溶栓术、介入球囊扩张术、手术重建术等手段,尽可能恢复血管通路的畅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微创介入治疗只需穿刺血管通路,在导丝引导下置入充气球囊,对狭窄部位进行扩张,整个操作简单,费时少,疗效好,避免手术创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适时干预往往只需局部处理而不需要整体通路的废弃,在挽救生命线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血管的损耗,明显减少了患者的身心痛苦及费用支出。
张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