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是习惯于用几个简单的标签概述事物。比如很多人都用“垄断经营”“旧体制”批判出租车,而用“互联网思维”“颠覆式创新”赞誉专车。正因如此,当上海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网络专车非法客运专项整治行动时,舆论场出现了一些质疑声,还有人觉得这种因循守旧与上海创业创新的城市品格不符。
专车确实是个好东西,用过专车服务的人都知道。但是,承认专车能让市民的出行更加便捷,并不意味着专车就不需要治理。有人一看到职能部门开展整治行动,就误以为这是政府部门要维护垄断利益、扼杀创新,其实是有点紧张过度。事实上,通过适度的管理确保专车在规范轨道上运行,有助于让专车走得更远。
整治专车乱象,并非上海独创,也不是“中国特色”。检索媒体报道,无论是世界主流国家还是中国的主要城市,都没有对专车放任不管。原因很简单,专车便民利民只是硬币的一面,而安全隐患是另一面。若不能及时为急速膨胀的专车市场建立规范,可能会给公众出行埋下隐患,那就是相关职能部门失职。
或许有人会反驳,说自己经常乘坐专车但从没出过事。这其实属于“幸运者偏差”。平时关注专车的人,应该都看过专车司机资质审核不严、司机酒驾肇事、专车司机强奸女乘客等新闻。这些虽是小概率事件,却充分说明专车确实存在亟待规范的问题。而很显然,只要安全威胁客观存在,谁都不能确保自己永远幸运。
那么,职能部门该如何理性对待专车?上海市交通委主任日前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出了参考答案:第一,职能部门是打击黑车,不是打击专车;第二,只要专车平台申请,且符合购买交强险、依法纳税、培训上岗等条件,就能办理营业执照;第三,专车和顶灯出租车、租赁车要形成优势互补、和谐共处的新格局。
从上述表态来看,上海市有关部门对待专车的态度,总体上是积极而审慎的——没有把广受公众好评的专车一棍子打死,也没有对目前还不够成熟的专车“大撒把”。这种务实的态度和分寸感,与交通运输部的口径是一致的。有报道称交通运输部即将出台约租车管理办法,估计会有很多内容与上海的做法相同。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诞生于“互联网+”时代的专车,代表了未来社会生活“进化”的方向,也为公共治理提出了新的难题。但是,如果要说未来哪些城市能妥善处理专车问题,上海必然会榜上有名。毕竟,专车这种颠覆式创新代表的新技术、新商业模式、新型服务,本身就与上海这座城市的价值取向高度契合。
至于专车对出租车行业的影响,总体来说机遇大于挑战。专车不会取代出租车,但它能让出租车经营管理体制层面的问题凸现出来,进而带来变革和优化的可能。此前,基于专车出现之后的新情况,浙江义乌已出台全国首个地方政府《出租汽车改革运行方案》。如果上海专车能规范化运行,出租车改革也会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