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相册中,有一张名片大小的直式全身旧照:十七八岁的我,一身戎装,帽徽领章、腰带皮鞋,容光焕发。当时正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脸庞略瘦。此照是上世纪1961年秋拍摄的,凝望边缘泛黄的照片,忆起入伍新兵时期的一段经历。
我于1961年8月应征入伍。我是在静安区读的高中。那天下午先在第一师范集中,然后列队沿愚园路向西,一路敲锣打鼓,头顶热辣辣的骄阳,来到西站上火车出发。火车朝南方一夜行驶,次日上午到达江西上饶罗桥营地。在新兵营集训一段日子后,分入连队,正式颁发领章、帽徽。
军帽前方正中佩上圆形的八一帽徽,鲜红的领章缀上一颗银星,再束上宽腰带,对着镜子上下一照,嘿,好威武!参军后,给家里寄一张正式的军人形象照,不仅是每个新兵愿望,连老兵和首长也鼓动着。于是我们几个上海兵相约,并请好假,利用休息天到上饶去照相。一行六人,早餐后就出发,其时交通不甚方便,我们问清方向沿铁路步行。据说,距离有10公里出头,且道路不甚好走,然而,当兵的嘛,不就是锻炼吗?拭着额头的汗,我们来到照相馆,相互帮着整理衣着,端正军容,在聚光灯下挨个上阵,留下新兵的军人英姿。当我们返回连队销假,花去大半天时间,颇感疲惫不说,好几人脚后跟还磨出水泡。原因是我们为拍“英姿照”,无一例外地穿上了新发的硬底翻毛皮鞋!
一周后,照片寄到部队,我们又迫不及待打开自我欣赏,然后急着写信,分寄家人、亲戚、同学。好在那时军队享受优待,盖上“免费军事邮件”的三角邮戳,邮路平安通达。
新兵初到连队是很受人注目的,无论坐相、站相;说话、做事。特别是在出操的队列训练中,立正、稍息;向左、右、后转;齐步、正步、跑步以及立定的各种身姿,听口令的反应能力,动作的正确性等,都在众目睽睽之下;还要养成严肃端庄的军容风纪,包括敬礼、报告的习惯。若这些“亮相”动作能顺利过关,算是基本及格。
新兵,夜间站岗、外出巡逻是寻常事,尤其是遇到恶劣的天气,要表现出不怕吃苦,不怕艰难的精神。“军人睡觉都该睁只眼”,意思是对自己高要求,时刻提高警惕的战备观念。每晚就寝前,要将紧急集合所需物品检查一遍,如背包带、水壶、挎包等。在老兵和班排长眼里,新兵紧急集合的表现,“含金量”较高。或许我是学生兵,在校时喜欢体育课,也能吃点小苦,上述课目尚能过关。
更大的考验来临了。连队要拉出去,到枫岭头、横峰一带的山里进行越野训练。部队整装待发,每个战士全副武装:除背包(内有当枕头的替换内衣、外插解放鞋)外,挎包(内有洗漱用具及干粮)、水壶、子弹带、四个手榴弹、分别挂于腰胯间;一长袋筒装米环套于脖颈(帮炊事班分担全连粮食),一支步枪再横置于上。身负几十斤载重量不说,那背包带、枪带及其他各种带子捆扎于胸前,我不觉沉吟起来:“嗬,胸口有点闷哟。”不料此话给检查着装的指导员听见,当场厉声道:“怎么?还未出发,就叫苦啦?”突遭此批评,吓得我再也不敢吱声,心里却怀着委屈,班长脸上亦无光彩。其实,这就是新兵不懂部队吃大苦、耐大劳传统作风的表现。吃一堑,长一智。好在后几天,我在更艰苦的山路长途行军中咬牙坚持,顺利通过,再没给新兵脸上抹黑。
此后,我渐渐明白了新兵“细节”:队列、出操、训练,要精神饱满,高度集中注意力,听清指挥口令,确保动作正确到位;力争训练成绩出色,因为没人喜欢训练成绩差的新兵;尊重老兵、班长和上级,服从命令听指挥;做事要勤快,公差时要表现主动……
半个多世纪的春秋,仿佛白驹过隙。然而,那一张旧照,却留下新兵的青涩时光;开启大熔炉的启蒙阶段,勾起军旅生涯的难忘情愫,铺开从军报国的壮丽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