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莎士比亚(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
威廉·莎士比亚生于英国中部瓦维克郡埃文河畔斯特拉斯福的一位富裕市民家庭。父亲约翰·莎士比亚经营羊毛、皮革制造及谷物与杂货铺。曾任镇民政官,后选为镇长。他七岁时被送到文法学校,读了六年书,基本上已能掌握写作技巧并有较丰富知识。在校又读拉丁语和希腊语。后因父亲经商破产未能毕业,辍学后自谋生路。
1577年,他13岁后学过生意,当过肉店学徒,也在村上教过书,还干过其他许多杂事,这使他增长了许多阅历。他读书时就有超凡的智商,有一次他去偷猎富人的猎场,被管家发现挨了揍。他愤怒之下写了一首打油诗,这首诗便成为村民讽刺财主的讽刺诗。该乡绅十分愤怒,要惩罚莎士比亚,他由此而逃往伦敦避难。
1582年,18岁时他与一个农民的女儿安妮·海瑟薇结婚,1588年育一子。他去伦敦后妻子一直在小镇上度过20多年。
1586年到伦敦后,他先到剧院当马夫、杂役,后入剧团,当演员、导演、编剧。1588年开始写作,不久改编剧本、独立创作。1590年便成为“内务大臣供奉剧团”的演员和剧作家。由于品行端正勤奋刻苦,很快成为股东,赢得同仁们的尊敬和爱戴。
从1594年起,他所属的剧团,得到王宫大臣的庇护,称为“宫内大臣剧团”。剧团除了巡回演出外,也常在宫廷中演出。他的剧本演出常常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1596年他以他父亲的名义申请到“绅士”称号。他又先后购置了可观的房地产。1597年重返故乡,购置房产,度过了人生最后美好的时光。
莎士比亚,虽然受过良好的教育,却未曾上过大学。他靠艺术实践和天赋,靠勤奋努力和丰富的阅历创作出丰硕的伟大的作品。他在伦敦住了20多年,而妻子一直住在故乡,接近天命之年隐退回乡。建设了美丽的斯特福镇。这个古镇上的园圃,树木郁郁葱葱都是他亲手栽植的。1616年4月23日,他52岁生日那天,不幸去世。去世时间恰巧与他的生日同月同日。死前他留有遗嘱。他的两幅肖像留在镇上教堂内,一幅是半身肖像,另一幅是德罗肖特的画像。他的手迹则有4份签名和《托马斯·莫尔爵士》一剧中的三页手稿。他葬于圣三一教堂。
莎士比亚身后给世人留下了三十七部戏剧。他的作品影响之阔大深远,应该说首屈一指。他创作词汇量之大,其天才是无与伦比,词汇量高达29066个,他广泛地采用民间语言,如民谣、俚语、古谚语、滑稽幽默的散文、诗歌等等。注意吸收外来语,还大量运用比喻、隐喻、双关语,可谓集英语和世界语言之大成。他的作品全球翻译首屈一指,部部都有典型意义,尤其悲喜剧有超人的奇才奇功。奇妙的巧合是:《哈姆雷特》竟和中国的《牡丹亭》同日发表。
他的作品于17世纪开始,传到德、法、意、俄及北欧等国,然后传入美国与全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推动了世界戏剧的发展,意义十分深远。中国20世纪初上海圣约翰大学开始演莎士比亚剧,到全国解放后,共有65剧团以英、汉、藏、蒙、粤语演出文明戏、现代话剧、戏曲、广播剧、芭蕾舞剧、木偶剧6种形式,共演出莎士比亚剧21部。莎士比亚作品已成为大、中学戏剧教科书,成为中国培养演员和提高演员素质的教材。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八次大会在巴黎通过决议,宣布4月23日这一天,定为“世界图书和版权日”,向全世界的书籍和作者表示敬意:鼓励每个人,尤其是青年人,去发现阅读的快乐,并再度对那些为促进人类的社会和文化进步作出无以替代的贡献的人表示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