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家住金陵东路外滩,从外滩到西藏路,是我生活圈中的直径。与这一直径相交的,有许多条南北向的马路。大马路大都以省名命名,比如江西、河南、福建,小马路则大都以县名命名。这些长不过百来米,短只有几十米的狭窄小路,两旁大都是年代久远、砖木结构的“旧里”建筑。这些小路,虽没我现在居所附近的思南路、绍兴路那般有腔调有风情,但也是很有历史很有故事的。
外滩附近有条永安路,是我年少时行走最多的一条小路。我上的小学永安路小学就在这条路上。这所其貌不扬的小学,最初叫怀德小学,由美国天主教拯亡会创办, 其历史可追溯到1872年,以后还附设了一个幼儿园。我上学时临街校舍的二楼是音乐室,常有琴声歌声飘到窗外的永安路上。那架当年在小学里极为稀罕的钢琴,或许是教会学校的“遗产”。学校斜对面有两个很宽阔的弄堂,我们称之为“大中华”,因为弄堂两边的建筑是大中华橡胶厂的。“大中华”,是我们集体活动整队之地,也是课余活动的好去处。而学校对面的永安坊,因为弄里七通八拐,是我们“官兵捉强盗”的最佳去处。
与永安路相交的小路叫新永安路。那时,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大都能在这两条路上解决。永安路上有家零拷酱油、料酒的小店,在两路相交处有家规模较大的粮油店,而露天菜场就在这两条路上。新永安路上还有家烟纸店,店主姓张,大家叫做“张家里”。去“张家里”,是少时很神往的事。
永安路,是我年少时记忆最深的一条小路。意想不到的是,在快到而立之年时,会在改变命运的考场上与其“邂逅”。1978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题中,有道题要求在地图上画出太平天国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的进军路线,而太平军正是攻克永安州,在这里建制封王的。1912年,永安州改为永安县。而当时在广西、广东和福建都有永安县,于是,1915年广西的永安县改为蒙山县,广东的永安县改为紫金县。
看来,这条辟筑于1865年,1943年定名为永安街,1946年改为永安路的小路,还是很有来头的。而邻旁的新永安路也曾风光过。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前身、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西医医院1864年就创办于外滩科尔贝路(今新永安路)转角处。在我记忆中,新永安路出名,是上世纪80年代形成的市内最大的黄鳝农贸市场。那些年,这里的黄鳝要供应给600多个个体户、65家菜场和国际、锦江、和平等百来家宾馆饭店。直至2000年,占据新永安路70多年的马路菜场才终于搬进了室内。或许是农贸市场的人气效应,上世纪90年代中期,南京路上的“老字号”协群旧货商店和中央商场维修公司一度曾入驻过新永安路上一个旧仓库改建的商场。
那些年,从外滩走到西藏路,是生活中的常态。那些原先并不经意的小路,后来读了些史料,才知这些小路当年都曾经风光过。永胜路,初称兴圣街,是上海绒线业发祥地;紫金路,初称紫来街,20世纪初曾是全市闻名的红木家具业聚集地;盛泽路,初称火轮磨坊街,因附近有英商1863 年开办的以蒸汽机带动石磨磨粉的得利火轮磨坊而得名;金门路,当时称“典当街”……
前些天,又经过这些小路,有的路边挂着“做好房屋征收、推进社区改造”的横幅,沿路建筑有的已搭设拆除施工的脚手架。要不了多久,有的小路及周边的不少建筑就会退出人们的视野。好在不少有心人以影像在记录这些残存的文脉和景观,但我还期盼能为长期生活在小路上的居民建立口述史料,留存一份 “平民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