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8:聚焦/文体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8月17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五位作家眼中的获奖作品
鲁明
  ●金宇澄的《繁花》 是用上海方言写成的长篇小说,用大量人物对话的形式描述了分别出身于资本家家庭、军人家庭、工人家庭的三个普通上海市民的成长经历,时间从“文革”前到2000年后,登场人物众多,叙事在时空里频繁交替。金宇澄说:“《繁花》可以卸掉包袱,做轻松的过滤,做一份清汤,至少表面上可以这样讲,我不施加迷雾、文艺糖精片,只讲口水故事、口水人——城市另一个夹层,这些被疏忽的群落。”

  ●格非的《江南三部曲》(《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酝酿构思,沉潜求素,到2011年终于完成定稿的系列长篇巨作,呈现了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内在精神的衍变轨迹。格非说:“我并没有完全抛弃现代先锋,而是希望把它融入一个更大的传统,进入更加宽阔的地带。”

  ●王蒙的《这边风景》 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作家下放新疆农村劳动期间创作的长篇小说,因各种原因以前未曾付梓,但在《王蒙自传》和各版本评传中都有所提及,因而是一本早有耳闻却迟迟未露面的小说。王蒙说:“从对人性和生活的描写来说,《这边风景》在我的作品里,可以说是最具体最细腻最生动最感人的,从头到尾都是掏心窝子的真情实感,这是我今天再也无法抵达的写作状态。它使我在最困难时回到写字台前,使我增加了写作的自信。”

  ●李佩甫的《生命册》 采用放射结构方式,从一风、一尘、一树、一花写起,书写了整个平原上的各种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及一个村庄五十年的生存状况,可以说是一部自省书,也是一个人五十年的心灵史。李佩甫说:“乡土文学担起了记录历史的责任,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的后人知道祖先是踏着什么样的足迹一步步走到现在的。”

  ●苏童的《黄雀记》 延续了他惯常的小人物、小地方的叙事风格和节奏。故事并不复杂,就是一桩上世纪80年代发生的青少年强奸案。分为三章:保润的春天、柳生的秋天、白小姐的夏天——三章的标题暗示了三个不同的叙事视角。苏童说:“我的一部分写作行动,可以说是一场持续的‘造街’行动。造的当然是香椿树街。这次的《黄雀记》,是造街行动的一项大工程,我借《黄雀记》探索香椿树街的魂灵。” 鲁明 整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时政·要闻
   第A04版:新民眼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评论/随笔
   第A07版:民生速递
   第A08版:一寸山河一寸血·衡阳保卫战
   第A09版:一寸山河一寸血·衡阳保卫战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财经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战后70年反思录②德国篇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聚焦/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市场之窗/资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养生/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保健
   第B04版:康复/康健园
   第B05版:新民健康/热点
   第B06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B07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B08版:专版
有分歧,但终达成共识
五位作家眼中的获奖作品
聚焦历史中的个人
创作谈
新民晚报聚焦/文体新闻A18五位作家眼中的获奖作品 2015-08-17 2 2015年08月1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