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小说 一脉相承
《江南三部曲》中,《人面桃花》写的是民国初年知识分子对精神世界和社会理想的探索,《山河入梦》写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知识分子的梦想和社会实践,而《春尽江南》则将目光瞄准了当下中国的精神现实。
在这三部小说中,有很多一脉相承的东西,很多人物和地点都会重复出现,这些人物和地点在现实中也有原型,“只不过没有具体的个人,而是我经验的综合。鲁迅先生也说过,不可能把一个人原封不动地放到小说中去,我可以选择不同人,不同的片断,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手势、习惯、语言方式,这是每个人的经验,这些经验在我的记忆中储存着,在写作的过程中就会跳出来,我也不知道具体是谁,但是一定会有原型。”格非说。
“交流”结束 回归平常
从上世纪90年代起,格非耗时10多年创作了《江南三部曲》。在格非看来,《江南三部曲》在他的创作生涯中是比较特别的,主要原因是创作期间他一直在大学教书,抽出一点时间来很不容易。对于读者的阅读感受,格非保持着一颗平常心:“写作是读者与作者的交流,我的书写完之后,交流在某种程度上已完成了。因此小说也就与我没有关系了。”
上世纪80年代那股对先锋文学的“狂热”似乎已一去不复返了。在格非看来,“与其说读者的文学素质下降了,还不如说他们对文学的关注程度下降了。全世界都是如此。但读者的减少、文学市场的不景气并不表明文学已丧失其存在的理由。对于那些追寻生活意义的读者而言,文学作品永远是寻求认同,寻找对文化境遇共同感知的重要途径。就作家而言,对于可能的读者量也应当持开放的态度。一千万不算多,一个也不算少。”
作为一位身处高校的作家,格非如今十分关注年轻人的创作:“我关注的是70后、80后、90后,我在学校给他们教书,学生有很多习作,我觉得年轻人的作品很坦率,比我们这一代人更少伪装,表达方式虽然幼稚,但我看好他们的品质。” 本报记者 乐梦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