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阅读/连载
     
本版列表新闻
~~~—— 抗日救亡的新闻“侠士”
~~~—— 抗日救亡的新闻“侠士”
~~~—— 抗日救亡的新闻“侠士”
     
2015年08月17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抗战新闻老战士(5)
—— 抗日救亡的新闻“侠士”
范洁
■ 冯英子
  初入新闻行业

  1932年,“一·二八”会战爆发,日本的飞机轰炸昆山,冯英子跟几个熟人逃难至宜兴。停战后他回到昆山,收集了日机轰炸的材料,写了一篇约5000字的文章《沉痛的回忆》,并用冯轶这个名字投寄《吴江日报》。过了不久,《吴江日报》几乎用一版发表该文。这是冯英子第一次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对他是极大的鼓舞。正在这时,歇马桥镇出了一份《昆南报》征召记者,冯英子就按照报上的要求,写了一篇稿子去应征。很快,对方就来信录用了他,并且寄来一份“聘书”。

  后来,他又经朋友介绍到苏州《早报》工作。除了做好记者工作外,也全力投入苏州的救亡工作。1935年秋冬之间,江苏省办了一个“新闻从业人员战时训练班”,冯英子就是其中一员。一次实弹射击,冯英子3枪打了26环。抗战后,他做战地记者,在枪林弹雨中从事新闻报道,与这次训练密不可分。

  奔赴抗战前线

  1937年,卢沟桥一声炮响,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当时,冯英子在《苏州明报》担任记者。他向报社提出申请,要到前方去做战地记者。他从苏州城防司令部申请了一张护照,穿上草绿色军服,背一只军用皮包,在苏州车站赶上九十八师夏楚中部,走向前方。

  九十八师一到上海,即刻加入战斗序列。冯英子在南翔附近访问了张治中的司令部,将战报发回报社,胜利的消息一个接着一个,鼓舞了编辑部同仁的信心。报社刊发“号外”,在苏州引起很大轰动。8月下旬,冯英子从南翔返回苏州。由于市民对战事的关心,这竟然成了一些编辑的生财之道,没有“捷报”就编一条发“号外”。冯英子因反对这种做法,被《苏州明报》停了职。

  既无学历,又没背景,该向哪里去找寻工作呢?他想到了《大公报》的范长江。当时他读过长江的许多战地通讯,为他的磅礴气势所折服,也给《大公报》写过通讯。但是,他不知道长江先生究竟姓什么,向旁人打听说是姓张,就写了一封信给上海《大公报》的张长江先生。三天之后,冯英子收到来自上海的电报,写了九个字:“如愿同甘苦,请即来沪。”下面具名,赫然是“长江”。

  10月下旬,冯英子乘了一辆“野鸡汽车”赶到上海,第二天去报社,才知道长江不姓张而姓范。范长江热情接待了他,马上介绍他作《大公报》的战地通讯记者,并当场填写一份聘书。冯英子又一次走向战地。

  迎着炮火办报

  1939年,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在重庆举办了一次全国报纸展览会,一共展出了500多种报纸。在这次展览会前,冯英子写了一篇《把报纸办到敌人后方去》的文章登在《新华日报》上。

  那年秋天,范长江要冯英子以国际新闻社记者和湖南邵阳《力报》战地特派员的名义,到鄂中游击区采访。两三个月间,冯英子对日寇在该地区的走私作了全面的报道,当时国际新闻社的特稿一般复写五份,一篇文章由几家报纸同时刊出,因此渗透力比较大,冯英子的知名度也很快提升。

  《力报》原是在长沙出版,是当地进步报纸之一,坚持抗日救亡斗争,团结大批青年朋友。冯英子受邀加入《力报》后,担任主笔兼采访部主任,主要联系各地通讯员,修改作品。邵阳《力报》在湘中地区以消息灵通、言论公正著称,发行数字曾经突破万份,这在当时非常不易,也引起当地政府的不满。5月13日,忽然来了一队警备司令部的士兵,将报社围住宣布查封,罪名是“言论荒谬,内部复杂”。

  担任多社总编

  《力报》在桂林也有创刊,冯英子便到桂林任《力报》采访部主任。

  那一年冯英子25岁。经过几年的奔波,他对于办报工作逐渐积累一些经验,能够采访新闻、编辑版面、撰写社论、管理报纸,还能到排字房去拼版,有时版面上的临时改动也常自己动手,被新闻界的朋友称为“办报全才”,也正是因此,他被选为桂林《力报》的总编辑。

  这时,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在桂林设立了一个新闻检查所,要求各报除了中央社稿件之外,其余所有文字一律送审。这件事对新闻界增加了压力,冯英子年轻气盛,对被修改的稿件一字不动,全文见报。

  1941年,冯英子前往江西吉安,担任《前方日报》总编辑,他每天写一篇社论。由于他的社论比较尖锐,切中时弊,读者对之很有好感,报纸发行数也随之上升。

  1942年六七月间,日寇发动赣东战役,距离吉安不过几十公里。硝烟中,《前方日报》天天出版,不为炮声所动摇,没有中央社的电讯,冯英子就每天到第九战区前线指挥部去抄战报,没有报贩他们就自己上街卖报。一天他在街上邂逅《大公报》记者杨刚,后者指着他说:“你毕竟还是一个战地记者。”冯英子回应:“我现在是战地总编了。”

  见证日本投降

  1943年,冯英子接到严怪愚写来的信,决定集资在沅陵恢复《力报》,要他前去担任总编辑,并且随信寄来50元旅费。9月,《力报》在沅陵发行,日出对开一大张,四个版面,其中副刊定名为《草原》,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之义。冯英子写了创刊词,宣告“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推动社会的前进。”

  正当报纸办得生机勃勃之时,报社的经济问题日益严重。有时黎明冯英子刚入睡,伙食房里的职工就来叩门要钱买菜了,左支右绌,寅吃卯粮,几乎天天如此,维持了半年之久。这种穷困的办报生活,大家不以为苦,反以为乐。

  另一种压力来自政治上。有次,冯英子写了一篇《拖不得》的社论,批评国民党部队在某次战役中的拖拉作风,被重庆《新华日报》转载,引起沅陵官方的注意,他们希望《力报》写一篇文章批评共产党。冯英子说,这不是无事生非吗?破坏合作这事不能干。

  1944年,沅陵《力报》董事长办了一份《中国晨报》,邀请严怪愚和冯英子做副社长,冯英子兼任总编辑。1945年春天,日本帝国主义败象已露,美军轰炸东京时,冯英子以《一幅弹雨神风落日图》为题,报道东京的狼狈相。不久,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消息传来,《中国晨报》社论第一句话,就是“现在有种种迹象,证明日本将于48小时之内宣告投降。”文章登出的第二天下午,日本就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年8月15日,《中国晨报》出了号外。中国政府规定芷江为接受日本投降的地点,冯英子亲赴湘西边城采访这次新闻。

  八年抗战之中,冯英子出入于枪林弹雨,亲眼看到日军的血腥暴行,亲耳听到中国人民的悲痛呼号,他辗转万里、笔耕不辍,从战地通讯到社论时评、杂文随笔,无时无刻不忘这些历史,终于看到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场面。本文口述:张林岚(冯英子同事),整理:范洁。摘自《新闻老战士与抗战》,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8月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时政·要闻
   第A04版:新民眼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评论/随笔
   第A07版:民生速递
   第A08版:一寸山河一寸血·衡阳保卫战
   第A09版:一寸山河一寸血·衡阳保卫战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财经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战后70年反思录②德国篇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聚焦/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市场之窗/资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养生/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保健
   第B04版:康复/康健园
   第B05版:新民健康/热点
   第B06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B07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B08版:专版
抗战新闻老战士(5)
苏州河,黎明来敲门
二十四个比利
新民晚报阅读/连载A24抗战新闻老战士(5) 2015-08-17 2 2015年08月1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