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自来水桥与盆汤弄桥
所谓的自来水桥便是江西路桥,而所谓的盆汤弄桥则是山西路桥。
先说自来水桥。江西路不长,也就1285米,一公里多一点。这马路开筑于咸丰五年,也就是1855年,是上海开埠后的第12年。开筑江西路很明显的一个目的是为了当年沿外滩而建的洋行,无论怡和还是宝顺,抑或旗昌、麟瑞,要在江边连接码头的纤道上铺起碎石使之成为能通马车的马路,这是大班们最初的愿望。江西路便在这样的愿望中得以生成,因了这条马路上有过一座小教堂,马路因此又被称作教会路,或教堂街。直到大清国同治四年,也就是公元1865年,工部局为上海马路重新命名,教堂街便被正式叫做江西路。
百多年来,这条马路上故事多多。故事之一,江西路是上海钱庄的根据地。上海钱庄业发轫于大清国乾隆年间,最初业务也只是银钱的汇划和兑换,要到后来,方有存款、放款业务的发展。早期钱庄全都设在老城中,那十扇城门拱卫的南市,豫园内院曾经就是钱业公所的旧址。随着新上海的产生并发展,钱庄便逐步北移租界,有意无意地,江西路成了中国钱庄驻扎的大本营,故而,江西路又叫做钱庄街。
故事之二,江西路桥堍下有过一个高高水塔。19世纪40年代末,美国圣公会的文惠廉率先来到虹口地带,久而久之,在救主堂耸立之际,苏州河以北沿黄浦江一路而去的那条狭长地带,也就成为最早的美租界。
1863年,美租界与英租界合并成为公共租界,西方男女们的饮水无不取自苏州河或黄浦江,清洁水质的方法也就是往大缸里加进若干数量的明矾用于沉淀,但常常还是免不了消化道方面的疾病,为此,侨民们呼吁工部局尽快有改善水质的举动。与此同时,自来水公司还在江西路与香港路口,建造起一座高达31米、容量682立方米的水塔,将供水管道由苏州河上穿越而过,让苏州河以南的租界地区也能够获得由杨树浦一路而来的清凉、洁净的自来水,它因此成为19世纪80年代上海最大规模的一项市政工程。也因此,自来水桥不是一个比喻,尽管双脚基本洗净了的上海新市民是非常善于使用比喻的。
那么盆汤弄桥,也就是山西路桥,那又会是怎样一座桥?
山西路桥建成于20世纪30年代,建造者当仁不让是工部局,还可以肯定一点,山西路桥出现时上海正进入了白银时代的鼎盛期。
木结构的山西路桥与外白渡桥截然不同,也不同于乍浦路桥、四川路桥以及我还没有说开来的河南路桥,用木头而不是钢筋混凝土更不是钢桁架来架设此桥,是工部局感觉苏州河的这一段实在没有多少重要,一座木桥足以打发了吗?我们可以作如此推理,却无权作如此定论。我们还知道的是,这座木桥有六个桥孔,从审美意义上说,它是否更美了一点?而从施工层面上说,它是否因此更方便了一点?
总而言之,山西路木桥将山西南路与山西北路连接了起来,这个非常好,此外,这座木桥还有一个别名,叫盆汤弄桥,这便引出了上海史上的一段有趣往事。
可以确定:当工部局还没有计划将山西路木桥搬到设计图上时,盆汤弄便已存在。
同样可以确定:盘汤弄更多指代的不是如同斯文里那样的一条里弄,它指代的是集合了许多店面的一条街道。
这个名字,据说产生于1864年,年代真的是好久好久了,现在,先要来说说何谓“盆汤”。盆汤,即浴室,在老上海的嘴巴里,就是混堂。所谓的洗澡,就是去混堂汏浴。
1864年,在山西南路一带,先有混堂不声不响开出。随后,因了东施效颦,一些混堂也络绎开出。又随后,这里便成了一条混堂大街,上海混堂的发源之地、盆汤弄称谓的口口相传,大致便出现在这个历史时期。
晚清末期,因盆汤弄出名,致使六孔木桥也沾了许多光,有好事之徒在《申江杂咏百首》中如此吟咏盆汤弄:攒列蜂房气不寒,澡身争就此盘桓,是间容易蒙污垢,赖有香汤似浴兰。但当上海进入她的白银时代,当六孔木桥在时光交替与风吹雨打中逐渐地腐朽下去,盆汤弄也开始名不符实起来,至少,从晚清以来的盛景是再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