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周,在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日喀则,走访了上海对口援助的5个县的初中。五所中学的校长或书记,都是上海的专业技术骨干,援藏两年多来,默默做了不少小事。
在珠峰所在的定日县,人们不明白“便后冲水”是什么意思,因为县里全是旱厕,没有下水道,蚊蝇肆虐,臭气熏天。直到去年,定日中学建起全县第一个水厕,赶走了校园多年驱之不散的异味。“起初,孩子们要么忘了冲,要么不会冲,有的还用石头当厕纸,堵住下水道。渐渐地,藏族学生的卫生习惯越来越好。”党支部书记、副校长魏春杰笑言。
5个县里海拔最高的萨迦县,有4468米。萨迦中学曾深受痢疾困扰多年,最严重时,全校1700多名学生,400多人拉肚子,因为那时校内没有自来水,学生们习惯去河边喝脏水。党支部书记、副校长陈凤广介绍,上海援藏干部两年前帮学校通了自来水管道,去年引进净水设备,在日喀则18个县的中学里,最早喝到了纯净水。“我们还在校门口树起‘饮水思源’的石碑,提醒大家心怀感恩。”副校长杨杰说。
亚东中学校长夏时勇和副校长蒋春生,入校不久便有了一个共同的绰号:“捡垃圾校长”。初到校恰逢中考,许多陪考家长在校内烧茶聊天,遍地狼藉。两位校长见状,带头捡垃圾,一连几个月,从早到晚,看到就捡。许多老师面子挂不住,纷纷弯下腰来,并带领学生一起行动。“如今,孩子们在‘过林卡’(藏民的一种郊游活动)时,也会主动捡垃圾,有了保护环境的概念。”夏时勇欣慰地说。
上海援藏20年,援助的不只是盖楼修路的大量资金,也不只是发达地区的先进理念,还有很多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不用花很多钱,却给藏族孩子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少闻一点恶臭,少喝一口脏水,少扔一些垃圾,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将来能更快融入文明社会。相比于那些高大上的项目,这些援藏小事,意义同样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