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4:美食物语/好吃周刊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8月27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肥肠粉
麦子
  文 / 麦子

  走在成都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有卖肥肠粉的小店。无论是衣着寒酸的上世纪80年代,还是头发染成金黄的今天,肥肠粉在成都一直拥有最广泛的“好吃嘴”基础。

  肥肠粉最初由酸辣粉衍变而来,将用水发涨的红薯粉在滚水里冒冒,然后加入酱油、醋、熟油辣椒、味精等佐料调制而成。后来由于肥肠价廉、普遍可寻,酸辣粉里加一撮碎肥肠,变成了肥肠粉。这样的粉条既有川味的酸辣、经嚼特色,又有荤腥,大大满足了成都人爱吃香香的口味。90年代,一碗肥肠粉不过两三元,老少皆宜,很快流行开,远至北京,近到蓉城乡间。北京出差回来的人说:东单小吃摊的四川肥肠粉10元1份。我最爱吃的肥肠粉店在青石桥,它以白味见长,每每吃后意犹未尽,奇香无比。如果嫌肥肠少,可到署袜街朱记肥肠粉店向店家索加肥肠节子,5角一个,特耙特软,咬一口,油水四溢。或再多加些碎肥肠,直到吃得脑满肠肥为止。   

  肥肠粉其实是很淡然而又韵味深长的东西。像茶,但又比茶生动世俗;像川菜,又比川菜随性肆意。

  那一年我在家中写关于张爱玲散文的毕业论文。上午写作到文思不畅的节骨眼,下午就撒手什么都不想跑到街上去吃肥肠粉。小街两边是两层楼高的木房子,栽有两行老槐树,弯弯曲曲的小街在城市里阡陌纵横。街上有散坐在街沿的茶客,女人在自家门前洗衣服,两三个老人带着孩子坐在树荫下摆龙门阵。走在街上,远远看见树荫下一溜蓝布白字的肥肠粉招牌。店门口架着煮肥肠的大铁锅,奶白的汤“嘟嘟”冒着气泡。刚跨进店门,小妹就问:“红味还是白味?”“一红一白。”坐定,不一会儿就端了上来。“呼哧呼哧”吃完,满头大汗,每个毛孔都张开了。5元钱往桌上一扔,我心满意足走出店门。沿着阴凉的小街慢悠悠往回走,蝉躲在高树上嘶嘶鸣叫,清风送来槐花香,我慢慢地消化。这时,我不由自主的想起了《私语》里的《谈吃》《谈穿》《谈画》,想起了张爱玲的字字珠玑。真的,在成都闲散的夏天,只要吃上一碗遍布小街的肥肠粉,第二天就会文思如泉涌。这样断断续续一个月时间,我的论文写完了。

  不久,这篇论文在四川一家杂志上发表,得了100元稿酬,我知道,这又可买20碗肥肠粉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时政·要闻
   第A04版:新民眼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评论/随笔
   第A07版:民生速递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新民俱乐部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新民资讯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战后70年反思录⑩德日篇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2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3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A24版:夜光杯
   第A25版:夜光杯
   第A26版:阅读/连载
   第A27版:大虹桥专刊
   第A28版:新虹街道/大虹桥
   第A29版:大虹桥/新虹街道
   第A30版:新动态/大虹桥
   第A31版:互动
   第A32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新民环球
   第B02版:博览/新民环球
   第B03版:新民环球/商界
   第B04版:青浦/生态上海
   第B05版:新民楼市
   第B06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07版:广告
   第B08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09版:广告
   第B10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11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12版:家装专版
   第B13版:好吃周刊
   第B14版:美食物语/好吃周刊
   第B15版:好吃周刊/我家厨房
   第B16版:吃遍中国/好吃周刊
   第B17版:好吃周刊/美食地图
   第B18版:美食大观/好吃周刊
   第B19版:市场之窗/资讯
   第B20版:专版
南桥的鼎丰乳腐
美味笋干好吃来
第一食品举办丽水食品节
好吃易做的三道 无油烟美食家常菜
肥肠粉
新民晚报美食物语/好吃周刊B14肥肠粉 2015-08-27 2 2015年08月2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