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新民眼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9月07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情怀不改 精神不灭
华心怡
图 CFP
  华心怡

  新民眼·首席视点

  世界,已不是昨日的那个世界。人,却还是旧时的那个人。郎平,中国体育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偶像,昨晚又一次站在舞台中央,听到掌声响起来。她和她的中国女排,时隔11年后重回世界之巅,在日本名古屋站上2015年女排世界杯最高领奖台。

  当中国男足面对中国香港难求一胜,当中国篮球似是而非,上下求索,三大球中,唯女排,终不负我心。

  但凡被称作传奇的人物,在其显像的光辉灿烂、伟大离奇背后,多是隐埋的冷暖自知,百苦千愁。郎平,便是这样一个传奇。杀气腾腾的“榔头”,变身大气谦和的郎导,在1996年、1998年、2008年、2014年率领中、美女排4次在奥运会和世锦赛上获得亚军之后,她终于以教练的身份第一次戴上世界三大赛的王冠。从冠军球员,到冠军教练,很少有人能复制这般高昂的人生轨迹。

  提起女排,最具带入感的词,必是精神。众多国人青春的起点,与女排同在。

  1981年11月16日,学校停课、工厂停工,集体收看收听女排决赛直播。这一天,是女排日。黑白电视机,收音机,人们在有限的感官获得中,体验着无限的喜悦与精神给养。郎平和她的队友们,在日本赢得世界杯,第一次荣获世界冠军的称号,由此开启了她们浩浩荡荡、非凡卓绝的五连冠。

  整个中国沸腾了,人群聚拢在天安门广场,彻夜高呼“中国万岁,女排万岁!”

  一夜之间,几乎所有报纸头版头条都在渲染女排夺冠。《人民日报》的评论员写到:“用中国女排的这种精神去搞现代化建设,何愁现代化不能实现?”随即,“学习女排精神”浪潮席卷了中国大地。《人民日报》开辟了“学女排,见行动”的专栏。女排精神,振奋着各行各业。“某工厂女工看了女排的事迹之后,每天早来晚走,精心操作,班产量天天超额完成计划”,“某煤矿工人看完女排比赛之后,自觉加义务班,日日超产”……如今听来让人不可思议的事例,曾真实地存在于纸上的纪念,以及人们的记忆中。女排姑娘们的形象还登上了邮票、日历、纪念币、纪念章。

  女排精神,便是拼搏精神,代表的是中国体育,更是全中国的面貌,兹事体大。郎平在自传《激情岁月》中写道:“打球已经完全不是我们自己个人的事情、个人的行为,而是国家大事,我自己都不属于自己。女排是一面旗帜。女排的气势,振兴了一个时代。”女排赢,中国赢;女排强,中国强。

  如今,在距离34年,抽离峥嵘岁月之后,我们才可平静又坦荡地面对关于女排那一段非凡过往——精神的腾飞,典型的崛起。成为世界冠军的女排,是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与世界的联接。女排,早已脱离了竞技的名号。她成为一份寄托,一种信仰,甚至一个图腾。饱受磨难的祖国,彷徨无助的国人,女排精神,那么适时又恰当地注入我们的生活。抱负、信念、梦想,曾经被荒废的字眼再度闪闪发亮地叩击着我们的心门。中国女排成为最纯真,最爽快、最直接、最没有争议的动力源。魏纪中曾说:“此时的中国,外部的大环境仍处在世界的包围之中,没有任何一件事能像排球场上酣畅淋漓的扣杀,更让中国人体会到扬眉吐气的快感。”女排与她的精神,就这样地位特殊地屹立在中国的国情之上。

  我们不容许女排的“堕落”。在2004年陈忠和率队获得奥运冠军后,中国女排陷入了低谷。蔡斌、俞觉敏、王宝泉走马灯式地更换帅印。困境中,郎平挺身而出。在两年时间里,她培养出以朱婷、袁心玥、张常宁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新锐。年轻的中国女排,也是一支国际化、科学化的团队。我们看见教练团中年轻的赖亚文、安家杰,我们看到康复团队中的外国面孔,我们还看见团长,昔日郎平的队友张蓉芳。人们,以不同的力量和方式,给予女排积极的输入与保障。

  当下的中国女排,与其说我们在消费精神,不如说我们在感念情怀。

  当中国在奥运会上坐稳金牌榜前三,当世界顶级赛事一个个落户中国,当曾经时髦冷僻的体育项目成为全民之好……女排的世界冠军,似乎不再那么具有压倒性的磅礴震撼力。世界那么大,世界那么冷。我们,是最容易被打动的一群人。电视里,曾经理所应当的作为,赫然成了感动中国的学习榜样。我们,又是最不容易打动的一群人。人来人往,潮起潮落,“薄情寡性”本是商品社会的衍生物,谁又在乎谁的伤?

  如是,体育便倏然回归其坐标原点,赤裸裸的竞技拼搏。打得酣畅,看得痛快。国家荣誉之重,全民期待之累,或还不能全盘抛开,但至少已减负大半。精神力量,并不能确保金牌与冠军。但所有的先锋,必定有着自己的“精神胜利法”。当女排精神,卸下了时代的重负,与真正意义上的体育精神相关系,其实才体现着中国的底气与实力。

  与中国女排风雨同路三十余年的国人,或青春已不再,但却情怀不改,精神不灭。这是更幸福的一代人,她们为自己和梦想而战。世界杯,只是辉煌的第一站。2016里约奥运,还看中国女排。

  (作者为首席记者)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时政·要闻
   第A04版:新民眼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评论/随笔
   第A07版:民生速递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新民资讯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专版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0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阅读/连载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养生/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保健
   第B04版:康复/康健园
   第B05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B06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B07版:市场之窗/资讯
   第B08版:广告
情怀不改 精神不灭
声音·八方
教师节“大礼包”:小学教师也能评教授
新民晚报新民眼A04情怀不改 精神不灭 2015-09-07 2 2015年09月0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