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闻所非闻的旧闻,也是一种新闻。
想起这条旧闻,是因为最近听到媒体急切呼吁“从谏如流”的新闻。“从谏如流”出自东汉·班彪《王命论》:“见善如不及,用人如用己,从谏如顺流。”成语多形容君王听从劝谏像水从高处流下一样畅快。这样的胸襟,绝对是一位开明的君主。然而,残酷的历史事实,似乎还很难推举出真正始终如一“从谏如流”的“楷模”。
似乎也不能全都怪罪于君王。一旦交椅坐到“巅峰权贵”,耳朵根也就基本上听不到“劝谏”,尽是甜言蜜语。有人还研究出奉承的高效“运作方式”:好话必须送进君王左耳,因为控制感情地带的神经系统在右脑。如此这般说好话,感应速度快,刺激更强烈,见效更佳。通过人体解剖学的研究,升华马屁“功夫”者,可以称之为“马屁精”。历史上的皇帝左右多是“马屁精”,他们报喜不报忧,整天高呼“君王英明”、“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弄得这些皇帝晕头转向,误以为自己真是天之恩宠,神灵化身,生得顺风耳朵千里眼,通晓阴阳。所以偶有“劝谏”,十有八九视为大逆不道、有“反心”,便拒谏饰非,切谏不从。如果进谏者不识时务,屡谏不收,那就顺者昌,逆者亡。
这样一概而论,似乎有点绝对。乾隆皇帝还是算有点聪明的。他在《七情箴》的《言》中,这样鞭策自己:“卓彼前王,树兹谏鼓,柔安不吐,刚安不吐。进彼嘉言,衮阙堪补。”他要以卓越的先王为榜样,树立起规劝君主的谏鼓。他疾呼不要轻易接受奉承之语,刚烈的话语,也不要轻易拒绝。吸取有益的意见,足以弥补失误。闻其言,不能不对乾隆皇帝的觉悟肃然起敬。
然而,此兄聪明一时,糊涂一世。也正是他,后期对文人稍涉忌讳,稍持异议,就大行杀戮,大兴冤狱。如此“言行不一”的皇帝,还不止乾隆一位。宋仁宗为了常闻不同意见,还专设“台谏官”一职,企图从组织上保证“从谏如流”。然而,结果还是实施残暴的专制统治。千年百代,哪一位君王真正敢触逆鳞,“从谏如流”?!
所以,我不由得想起这条三十多年前的“旧闻”。
1978年9月的一天,广东省委第二书记收到一封措辞异常尖锐的批评信。信上说:“我感觉你是一个爱听汇报、爱听漂亮话,喜欢夸夸其谈的人。”当时,惠州地区有两大治水工程,信上认为这位第二书记评价过高,不符事实:“这些漂亮话都是纸上和口头上的东西,都是听汇报听来的。群众意见如何,我劝你认真下去听听。”信的结尾很辛辣:“你不是常说,爱听刺耳的话吗,说什么良药苦口利于病,现在给你提两条刺耳的意见,看你是否叶公好龙?”写信人的语态,有点咄咄逼人。
这位写信人是惠州地区检察分院的普通工作人员,叫麦子灿。一个月后,他收到省委第二书记的亲笔回信:“你的来信对我们各级政府班子特别是负责干部目前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提出了十分中肯的意见,我表示诚恳接受。”几天后,省委书记刘田夫去惠州考察,接受这位第二书记的委托,专程拜访麦子灿,当面征求意见。
事情至此还未结束。第二书记又在省委班子会议上,自曝麦子灿来信,并严肃检讨自己;还提请全体领导成员,深刻反省,改进作风。会后,他亲自起草给全省县以上党委和省直属局以上负责人的一封公开信,将麦子灿的信与他的回信一并转发。他要求:“请在党委中进行讨论。麦子灿同志对我的批评,是对我们党内至今还严重存在的不实事求是、脱离群众等坏作风的有力针砭,应该使我们出一身冷汗,清醒过来。”这位省委第二书记就是习仲勋。他处理麦子灿批评信的全过程,举一反三,教育全局,就是真正的“从谏如流”,这只能出自一个从善如流的博大胸怀。
麦子灿是幸运的。近几年,时有各地进谏者遭受打击报复的事件,至少说明我国需要更多健康、安全的纳谏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条上世纪的“旧闻”,值得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