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的今天,我饱含热泪在母亲的灵柩上敲下最后一枚铁钉,从此,老人家的音容笑貌永久定格在我的心里。3650个日日夜夜,每逢假日、每逢喜悦,每逢挑战,每逢挫折……我都会想起母亲,心中有一种孤独和苍凉。在没有母亲的岁月里,我总想收拾她生前的点点滴滴,撰文追忆她的善良、勤劳、平凡。遗憾的是,每每坐到书桌前,我手中的笔却变得如此笨拙和陌生。
在71年的生命历程中,母亲用无限的大爱走出了一条她自己的人生路。
我的母亲心地善良,且勇于担当。
1970年盛夏,我家突然来了一位北京阿姨。当晚,父母亲把我和妹妹、弟弟叫到跟前,再三叮嘱我们:假如别人问起北京阿姨,你们就说她是来上海看病的,其他就不要多说了,要问就来问我们大人。
事后我才知道,阿姨是我父亲一位老首长的夫人,因遭遇林彪一伙的迫害,只身逃离北京,流落到了举目无亲的上海。父母亲获悉后果断出手相助,在家里专门腾出一间房安排她的住宿,那时,我们一家五口总共只有两间房。
母亲祖籍宁波,平时家里菜肴比较南方化,为照顾北京阿姨,母亲千方百计向北方菜系靠拢,不时烙饼、包饺子来满足客人口味。如今,回忆起父母亲的见义勇为还是十分后怕的,假如此事被发现,在那个年代,父母亲肯定会被扣上包庇窝藏坏人的帽子而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对此,母亲却很坦然:我相信她,她不是坏人。
我的母亲聪慧睿智,且勇于挑战。
她退休后应邀加盟街道所属公司的管理工作,先后当过内务,跑过外勤,做过总务,最后挑起了法人代表的担子。在公司业务鼎盛期,她要管理15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联络维护着多家工厂、仓库、码头的业务关系。母亲年近七十,仍然参加财税、审计等专业培训考核。她勇于开拓,为外来务工者在上海谋求了更多的岗位,为集体创造了更多的利润,受到街道党工委和领导的一致好评。母亲生前对自己的这段经历颇为骄傲和自豪,因为在计划经济年代,一般人都无法自由选择职业。母亲却在退休后迎来了人生第二次创业期,在这个平台上,她的天赋、经营理念、管理才能都得到充分展示。
我的母亲勤俭持家,且乐善好施。
父亲随军南下,在上海与母亲邂逅,组建了家庭。虽然当时物资贫乏,但在母亲的精心操持下,一家人生活其乐融融,井井有条。母亲用爱心滋润着我们,同时,也辐射到身边需要帮助的人。上世纪九十年代,邻家一位小姑娘,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又不幸患上癌症,她的生活、学习面临困境,母亲闻讯及时送去1000元,鼓励她完成学业,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母亲乐善好施的品行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这种家风也传承给了第三代。今天,我可以欣然告慰母亲的是:当年她起早摸黑接送上学的孙女,三年前已被美国一所常青藤大学提前录取,学习计算机专业。她的孙子和外孙女都先后考进了心仪的大学,一个学美术,一个学法律,孩子们都努力学习,热心公益……
母亲远行10周年。我祈盼与她在梦中相会,能再次端详她的面容,聆听她的教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