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某地实施了一个便民利民实事工程,即在大街小巷人流相对集中的区域建造了一批平安岗亭。为了方便市民报警,岗亭上方印了各辖区派出所的治安报警电话。每当夜色降临、华灯初放,平安岗亭上的那盏红灯就亮了起来,还有专人值守。平安岗亭似乎也有些作用,市民遇有突发事件,向岗亭值守人员反映或拔打联系电话就可及时得到帮助。平安岗亭还成了“问讯处”,一些初来乍到人员,人生地疏,就把平安岗亭当成了解惑释疑的咨询台。
然而,好景不长。过了一段时间,市民发现散布在大街小巷的平安岗亭相继“歇业”了,那盏红灯也悄悄熄灭……人们不禁奇怪。
一位从事建筑工程的朋友作过一个测算,建造这样一个水泥结构的圆亭,人工、建筑材料再加上岗亭所需的空调等设施,每个造价估计不下十万元。而如今,那些名噪一时的平安岗亭好比一位谢幕的过气明星,要么白布一拉,关门大吉,要么灯光闪烁,岗亭内却空无一人……
平心而论,政府相关部门每年推出若干实事项目的初衷是是值得点赞的,但我们在计划推出一件实事项目的时候,决不能凭一时的心血来潮盲目上马,而应该冷静决策,事先对拟立项的实事项目进行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科学评估。假如一时心血来潮,就不加研判地拍脑袋做事,搞所谓的“政绩工程”、“样板工程”,这样做的后果往往是热得快、冷得更快,浪费了财力和物力,令咱老百姓看了心疼!
国家的财力,是人民的辛勤积累。轻描淡写地一关了之,以后就还会有这样的“拍脑袋”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