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欣赏评弹是从欣赏评弹开篇开始的。评弹开篇堪称评弹艺术的一顶靓丽的帽子,人们一见这靓丽的帽子就会心生喜欢,就会慢慢喜欢上戴这帽子的人了。
我就是由喜欢评弹开篇而熟悉和喜欢上评弹艺术的,开篇的唱词极其精美雅致,或叙事或抒情都如行云流水样自然清新,有些开篇可与古典诗词媲美,却又通俗易懂,唱来声情并茂,典型者如蒋调开篇《宝玉夜探》。
不久前国际广播电台“轻阅读”栏目主持人专题采访我创作长篇小说《风雨浴德池》的经过,我说到小说中大量描写的混堂、茶馆和书场,就情不自禁哼起了稔熟的《宝玉夜探》,专题播放后,朋友们都说我唱得字准腔圆、韵味十足,连北方朋友也如是评价。我说,这阕开篇不仅中国人喜欢,连老外也喜欢呢。
无锡的东林书院是无锡评弹票友弹唱评弹雅韵的一个场所,几十位票友定期假座于此切磋技艺,弦索滚珠落玉缭绕曲径庭院,美声莺啭鸠鸣氤氲古典书院,渐成东林一景,与“声声入耳”的“风声雨声读书声”相映成趣。
且说那回环太湖自行车赛结束,便有一拨又一拨的国内外嘉宾慕名到东林书院访古仰贤,有几个来自美国的小伙和姑娘一进书院,就被飘洒而来的叮叮咚咚的琵琶弦子声及柔和婉转的唱腔声所迷住,他们从来没有听到过这么清雅好听的声音,乃循声一路寻寻觅觅,终于找到了评弹票友活动的厅堂,就一面聆听欣赏,一面好奇发问,问票友们弹唱的什么内容,票友中有位我的朋友、退休的中学英语教师刘老师正弹唱着《宝玉夜探》,就停下三弦和唱腔,用英语向美国青年翻译起了开篇的内容。估计异国青年不熟悉《红楼梦》,刘老师就用一对痴情的男女青年的恋爱故事来形容宝黛的爱情,说是女孩卧病在床,男孩就提着灯笼摸黑前去探望,在病榻前有一段感人至深的对话。见老外稍有理解,刘老师索性琢磨着翻译唱词来,翻一句弹唱一句,弹的依然是韵味十足的蒋调,唱的却是即兴翻译的英语。当然不可能一下把整阕开篇都翻译弹唱出来,但就那么十来句已经令来自太平洋彼岸的美国青年听得如痴如醉,他们称这是最美的声音表现最美的爱情故事,与十年前“中国艺术节”的评弹轰动海外听众,惊叹“找到真正的东方音乐的味道”如出一辙。
评弹之美世所公认,可惜由于种种原因,评弹日见式微,现在江南有的书场已经没有从前书场的风情了,演员也少了老一辈说书人风度品格。譬如有的书场鼓捣出了新的“花头经”,叫做“点唱评弹开篇”,听众点唱一阕开篇须几十元。点唱就点唱吧,竟然还有“偷工减料”的——我有位朋友偶去某书场点唱开篇,点的就是《宝玉夜探》,一阕开篇七十元。他其实自己也会唱这开篇,就想听听眼下青年演员的水准,谁知台上的一双青年演员唱了一半竟戛然而止,说是已经唱完了。原来我的朋友与他们对话用的普通话,他们误以为他是个北方人,反正听不懂,就捣捣糨糊、对《宝玉夜探》来了个腰斩,唱到“行来已到病榻右,只见她气息奄奄不作声”就告终。我朋友当然不能容忍,就一面在桌子上敲击着节拍,一面把开篇续唱了下去:“……一个儿叫林妹妹,一个儿把表兄称……”台上的青年演员一下大惊,继而大窘,连忙向我朋友赔不是,许诺加唱一阕开篇,我朋友用纯正的苏州话回应:“加唱就勿必哉,唔笃(你们)以为唱评弹实梗(这样)简单?除脱弹唱,更要用心、凭良心……”说罢,拂袖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