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流言往往是披着科学外衣的伪科学。内容中常有很多专业用语,有专家出场,尤其是一些国外专家出场,也包括引用一些国外科学期刊内容,看似引经据典,其实却是移花接木、子虚乌有。或者是将科学上尚无定论的多种意见中的一种拿出来,作为绝对正确的一方面进行传播。
“科学”流言的内容一般是养生保健、大气雾霾和食品安全等大众关心的话题,很容易引起关注。许多“科学”流言早已被科学界和传统媒体辟谣,却仍会“死灰复燃”在网络上反复出现,很多人抱着“宁可信其有”的心态。怎样去识别这些谣言呢?
■ 不轻信,见到看上去似乎很“科学”的流言,先问“是这样吗?”“为什么?”;
■ 不轻传,珍视手中的“话语权”和亲友的信任,不对流言传播推波助澜;
■ 对感兴趣的“科学知识”作必要的求证,最简单的是上网搜索有无辟谣新闻,其次可以查询专业资料和科学类网站,或者请教专家,甚至自己动手实验;
■ 朋友圈共筑辟谣“防线”,对于经过求证、有较高可信度的新知识,可以转发,对于求证后发现不实的流言、谣言,自己不转发,并告知上一个传播者,或者在自己的朋友圈内辟谣、澄清。
本报记者 马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