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家事(连载15)
皮定均中将:为何回家乡住一夜便要走?
1953年夏,皮定均将军从戎后(离别家乡24年)首次返乡探亲。将军携妻带子,荣归故里,惊动四乡八邻,父老乡亲探望者从早至晚,络绎不绝。次日清晨,将军断然率全家离乡返回,众乡亲皆不解何意。
1983年3月20日,余曾独往大别山金寨县石碑乡探访将军之侄皮国立,提起当年事仍耿耿于怀也。皮国立告余,此后将军再也没有回乡。
据云是日返回途中,遇大雨。山洪暴发,雷声如炸。将军一家被困于山中三天三夜。当地人传将军无情无义,遭天怒。余曾问于将军夫人张烽,对曰:“然。始小雨,后大雨,山洪险冲汽车。而后借宿一户农家,三天后方上归途。”夫人又曰:“初时我也不明白,未回乡时朝思暮想,回乡后只住一日便走。返回途中,将军一言未发,任我牢骚满腹。数年后,他才吐露心迹。”夫人言此哽咽不已:“将军怎不想在家多住几日?但见与其一起参加革命者皆战死沙场,仅己一人生还,荣归故里,如何向先死者家人交代!回乡后,乡亲纷纷询其亲人下落,他心里怎受得了?”此谓返乡情怯,苦不堪言,时人安知耶?据金寨县党史载,该县上世纪三十年代,曾有十万青年参加红军,幸存者仅数千。与将军同参军者十四,无一生还。
皮定均将军家乡为大别山区金寨县古碑区。相传清咸丰七年,山洪暴发,泥沙俱下。水过,该地露一古碑,碑文斑驳不可识,未知其何年之物。古碑冲因之得名。1983年3月,余踏访将军故地,见山郁郁而穷,水清清而贫,民居皆为土舍茅房。家家户户门前张贴对联,多为“四字对”,如:“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喜鹊登梅,春燕剪绿”;“勤能补拙,俭能养廉”;“常思己过,莫论人非”;“花开富贵,竹报平安”……通俗平易,高雅工整,古风扑面。
罗元发中将:十四岁外出“打工”:放牛、挑炭、修公路
罗元发将军,福建龙岩人。父亲为龙门镇振泰糕点店糕点师傅,母亲于家中做纸炮。将军年幼勤快,十四岁即外出挣钱,曾放牛、挑炭、做饭、修公路。将军言放牛时:“第一年只管吃,第二年给一套粗布衣裳,第三年给三块钱。”
孙毅中将:奋勉苦读,深得老师器重
孙毅将军,河北大城县人。十二岁上学,抱以人一己十、人十己百之精神,奋勉苦读,深得老师器重。语文老师曾以《说竹》文赠勉,将军至今仍能背诵:“竹者,君子也。立根厚土,风雨不摇;中空、外直,更有劲节,寒暑不凋,清瘦怡然;生聚成林,竞相勃发。故苏子云:‘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杜平中将:家贫,兄弟五人供其一人读书
杜平将军,江西万载人。家贫,兄弟五人供其一人读书。高中毕业考入湖南群治大学,1930年投笔从戎,参加红军。将军言儿时写字,以竹衣捆扎成笔,以木板做纸,以红土泥水为墨,写了擦,擦了写,其书法功底由此始也。
杜平将军言,其家乡杜姓几百人没有一人念过书,逢年过节均到镇上买对联贴。将军初中毕业后常为乡民书写对联,如:“一等人功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读书经世文章,孝悌传家根本”,“爆竹一声除旧岁,梅花数枝迎春来”等。
杜义德中将:十四岁至武汉学木匠活
杜义德将军,湖北黄陂人。家贫,世代农民。兄妹十二人,活五人,两女三男。将军十四岁至武汉学木匠活,每日拉大锯,兼干家务。师傅姓胡,狠毒刻薄。某日,将军不慎锯偏模板,师傅大怒,一拳将其击昏。后,将军溜回家,十六岁参加赤卫队,十八岁参加红军。其父受牵连被国民党杀害。解放战争中,将军随刘邓大军杀回大别山。将军携一挺机枪,回家报仇雪恨。
苏静中将:年幼即随父至东南亚国家经商
苏静将军,福建海澄(今龙海)人,年幼即随父至新加坡、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经商。1932年回国参加红军。始任一军团政治部宣传员。某日,林彪见之写标语,笑笑,无语。次日,苏静便被调到司令部当作战参谋。此后,将军跟随林彪大半生,除林彪在苏联治病一段时间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