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第二步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
“我们认为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最大的优势,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上海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姜斯宪昨天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力争到2020年初步建成英才辈出、贡献卓著、制度规范、文化先进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世界一流大学。
“国务院此次出台方案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及一流学科建设,表明了国家对于高等教育的期望和通过加大高校建设提升创新知识生产力的决心。不过,所谓‘世界一流’,其实只是一个象征意义,因为是否属于‘世界一流’,需要经过历史的检验,证明其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还需要更多的‘耐心’。”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项贤明
“众所周知,我国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人才培养的现象,而科研也将重点集中在发表论文、申请课题经费上。这次总体方案明确了高水平科研是为人才培养服务的,这是对学校办学功能的回归:大学的功能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其中人才培养是核心功能,科学研究、社会服务都应该立足于为人才培养服务。”
——学者蒋理
“入选(211、985)后没有淘汰机制,就自然享受相关待遇、政策,造成有的学校吃老本,形成新的‘铁饭碗’。而未进入211、985工程的高校,即便拥有特色学科,也因缺少经费支持,在科研人才引进、生源质量等方面被甩在后面,导致高校被分成‘三六九等’。”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
“世界一流大学一般是指在学术上拥有崇高声誉、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和文化创新的领导者,培养出享誉世界的各行各业领袖,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的共同特质就是创新和引领,即在科学和技术、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不断创新,在世界上具有引领作用。”
——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主任王烽
本栏编辑 程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