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在2015年末,2016年初的这段时间里,有三位老一辈钢琴家要在上海演出。不料,其中最“年轻”的傅聪先由于状态未达预期而取消了演出,稍后,最年长的普莱斯勒也宣布取消这次访问。结果就只有德穆斯继续弹他曲目超级繁重的独奏会,除此之外,他竟还有余力救普莱斯勒的场。
11月21日的演出以巴赫《意大利协奏曲》开场,德穆斯的演奏并非没有岁月的痕迹。第一乐章的某些速度已非完全主观的设计,而多少是存在客观的快不起来;可是,他在慢乐章弹出的深度仍尽显大师风采,到终曲部分,热身基本完成。莫扎特K.331同样采用偏慢的速度来弹,快不起来的感觉却已消失。德穆斯对该作的理解一贯如此,30年前灌录的唱片就颇慢,这次弹,比唱片中还更多了一些流畅,更少了几分审慎。
他是研究古乐器的专家,但最后种种“学识”皆融入了现代钢琴键盘上无比纯真的歌唱。演奏莫扎特不能刻意去“唱”,也不宜刻意去做“个性的”处理,否则容易反受其害。德穆斯的演奏则再次树立了德奥学派那种“忠实原作精神之自由度”的范本。他不仅演奏速度偏慢,还大量保留反复,第一乐章就显得很长,然而在种种美妙的歌唱效果,及自由速度的“讲述”中,仍有环环紧扣的魅力与说服力。二、三乐章的演奏可谓挥洒,在莫扎特的框架之内,小步舞曲中的重音运用相当大胆。
演奏《月光奏鸣曲》的第一乐章,有人会突出神秘的氛围,德穆斯却以德奥学派尤为立体的音响造型,配合庄严而气息无尽的速度控制,展现了一幅纵深相当惊人的音乐景观。该作的终曲戏剧性很强,通常需要相当快速的演奏。德穆斯弹来,让我们看到他的修养:钢琴家有客观快不起来的成分,但依旧能保持音乐所需要的基本速度。在此基础之上,他大胆地运用自由速度,有些段落弹得颇慢,却能够从另一角度刻画戏剧性的力量。在状态的高峰,钢琴家或许不会这么弹,但此时他的演奏正如大名家用秃笔写字,将客观局限掩藏在转折、飞白之中,也别有风神。这就是真正把握音乐内容才能体现的修养了。
全场最精彩的演奏当推舒伯特的《四首即兴曲》D.899,我认为这样的演奏哪怕在施耐贝尔、费舍尔他们还在弹的年代也拿得出手了。这些即兴曲通常被视为舒伯特旋律天赋的最佳体现,单独演奏的时候也可能被认为是“小曲”中的一类。然而,德穆斯的演奏从宏观的方面来说,首先最精彩的一点就是他明确地提醒我们:从本质上讲,这些作品的意境是开阔的,而不是纤巧的。钢琴家的演奏有高屋建瓴的结构、气度的把握,可当他着力表现旋律之美,深入原作复杂的情绪变化时,我们所听到的细致而纯粹的美丽完全能够同前一方面分庭抗礼。
第三首即兴曲中宽广的速度完全是为了细节的充分展开,而最后一首的开头,那个音阶式的主题我真不知在世的钢琴家里面,谁能弹出比德穆斯更圆润、更富于歌唱性的音响。不过,顶峰的演奏我认为还是第一首。有些尴尬,因为观众席的杂音一度过大,钢琴家曾经中途停了下来。可毕竟,停下是为了不将就,他继续弹的时候也没有将就。那段最为抒情的旋律第二次出现时,德穆斯所弹出的富于深度的美简直是一览众山小;钢琴家带着听者攀登音乐的境界,有时终于到达俯瞰的高度,但这是很少了,因为是真正的巨匠的手笔。在过去那些巨匠的年代还多些,现在完全是可遇不可求,希望听过的人都能明白才好。
弗朗克的《前奏曲、众赞歌与赋格》留到最后,显然是为了在钢琴家状态完全放开的时候来弹。相对于博列特、费奥伦迪诺等人庄严的演绎,德穆斯在弹奏中更突出一种熟稔的自由;众赞歌的演奏柔和而宽阔,光芒四射,将作曲家的圣乐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