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小提琴家皮埃尔·阿莫雅,不属大红明星,国内熟悉他的人不多。去年他悄悄地来到上海音乐厅,以一场功力深厚的音乐会告诉人们,他宝刀还未老。今年11月,阿莫雅再度光临上海音乐厅,以一台纯法国作品的独奏音乐会,再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业内,阿莫雅有两件事成为谈资。一是他曾经在17岁时跟随海菲兹学习小提琴,一学就是五年。虽然大演奏家并不等于大教育家,但能够做海菲兹五年的学生,这样的履历无论从哪方面说,都是不菲的资本。最重要的是,阿莫雅后来成功的演奏表明,他学习海菲兹,但并不拘泥于海菲兹,完全脱胎换骨,形成了自己的独到风格(下面结合现场音乐会,会具体谈到),难能可贵。第二件事:阿莫雅使用的斯特拉迪瓦里斯名琴Kochansky,制作于1717年,是他如影随形的宝贝。但这把名琴曾在1987年遭窃,令阿莫雅痛心疾首,寝食不安。悲喜交加的是,四年后,这把名琴居然又失而复得,堪称奇事一桩。
也许阿莫雅自己也感到,全场法国作品,有些还是冷门和不常演的作品,对中国观众的欣赏有些难度,所以他在音乐会上先作了解说,此举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上半场第一曲,梅西安的《主题与变奏》。此作是梅西安的早期作品(1932年),音响丰富,色彩浓艳,节奏多变,已具备了他强烈创新的个性。阿莫雅在表现主题音乐时,即以他温暖而又不失力度的音色先声夺人。主题后的五个变奏相融交织,一气呵成,更是将他独特的音色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是的,阿莫雅最强烈感染和吸引我的,是他的音色,那种温暖的音色仿佛是有色彩的,一种泛着金黄和古铜色彩的音色;这种音色又仿佛是有香味的,一种弥漫在沙龙里的咖啡香韵。
接着演奏的弗朗西斯·普朗克《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是普朗克1942年应法国天才女小提琴家内沃而作的,也是他为纪念被弗朗哥法西斯暗杀的西班牙好友、诗人洛尔卡而作的。此作技巧难度很高,平时很少出现在音乐会上。也许毕竟年龄已高,技能不可避免地有所退化,阿莫雅的演奏不是很从容,第一乐章开始就有些失误,第二乐章没有拉出那种优美如歌却又哀伤阴郁的味道,这两个最重要的乐章因而缺乏鲜明的对比。直到第四乐章,阿莫雅才似乎进入状态,尾声几小节,表现一个被枪击中的人一步步倒地的情景,颇为传神。
下半场福雷的《A大调第一小提琴奏鸣曲》,以优美的浪漫情怀著称,它不是难在技巧,而是难在味道,当年的格罗米欧是诠释此作的代表,但不知为何原因,在现场音乐会上很少听到。阿莫雅显然是靠近格罗米欧这一路的,在放下高难度技巧的束缚后,阿莫雅的演奏显得从容自如,他的音色特长也得以充分发挥。最后是英年早逝的法国天才女作曲家莉莉·布朗热的两个短曲:《夜曲》和《前行曲》,阿莫雅的演奏显然是驾轻就熟,得心应手。
如果说,梅西安《主题与变奏》是音乐会的虎头,那么,阿莫雅最后安可一曲的《美丽的夜晚》,则无疑是豹尾了,而且我感觉这是本场音乐会最迷人的琴声。这首小品当年是由海菲兹根据德彪西艺术歌曲改编的,也是海菲兹本人音乐会安可的经典之作,现在由他的弟子来演奏,仿佛时光倒流,重温旧梦。阿莫雅美妙的、带有法兰西沙龙味的独特音色和韵味,沁人心扉,迷人心醉——真是个美丽的夜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