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9月21日,这粒长2.8厘米、底部直径0.7厘米的弹丸,从“忠义救国军”的一支枪中射出,嵌入一位16年后荣膺共和国中将军衔的新四军部队指挥员刘飞胸中,直至将军1984年10月24日谢世方才取出,伴随和见证了将军从战争到和平45年的军旅生涯。谁能想到,就是这颗来自敌人营垒的子弹,竟然引发了红色经典《芦荡火种》和《沙家浜》的创作,并打开了透视中国共产党人战略运筹和苏南东路地区抗日英雄谱的窗口!
1.突然胸部左侧中弹
1939年9月初,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为执行上级关于开辟澄东,使东路与澄西、丹北(抗日战争时期,长江以南,宁沪铁路以北,镇江以东,无锡、江阴公路以西这一狭长地带,包括今镇江、丹徒、丹阳、常州、武进、无锡、锡山、江阴等县、市的一部分和新老洲、扬中全境,统称丹北地区)地区连成一片的指示,主力部队回师锡澄地区。9月8日,“江抗”第3路撤回常熟地区。
9月21日,“江抗”主力在江苏省江阴县顾山南麓遇到“忠义救国军”第5、6支队和第10支队残部突然袭击,刘飞率“江抗”2路一部自东向西奋力反击。部队突入“忠义救国军”前沿阵地后,刘飞随即跃起,带领部队向山上猛冲。当他挥舞着短枪冲到半山腰时,突然胸部左侧中弹,口鼻蹿血。警卫员何彭福和战士小孙哭喊着从地上扶起刘飞,刘飞镇静地问:“背后有没有血?”何彭福哽咽着说:“没有。”“没打穿就没事!”
刘飞挣扎着起身冲出几步,又一头栽倒在地。吴焜见刘飞负伤,顿时怒火中烧,带领战士们高喊着为刘主任报仇的口号,猛虎一样向山上冲去,将“忠义救国军”击退。
山坳里,何彭福含着泪水用绷带横着给刘飞包扎,但刘飞手臂一动绷带就脱落了。在刘飞指导下,何彭福给刘飞做了斜角包扎,后来又去找来一块门板,和卫生员一起,把他抬到隐蔽处。刘飞问:“我们的部队打上去没有?”何彭福说:“部队已经占领了山头,敌人被我们打下去了。”刘飞脸上露出了笑容。
叶飞得知刘飞负伤,火速派“江抗”5路政治处主任张志强把刘飞送往阳澄湖后方医院。张志强原名郑潮涌,化名“老牛”。当时,从江阴、苏州到常熟须乘船走水路。“老牛”找来一条八九成新的木船,放好褥垫,安置刘飞躺下,然后和警卫员何彭福一起,从水上把刘飞送到苏州太平桥伤员转运站。一些人得知子弹是从刘飞胸部左乳头边上打进去的,都感到凶多吉少,认为刘飞这一去怕是回不来了。“江抗”指挥部甚至通知部队准备为刘飞开追悼会。但刘飞在伤员转运站经女护理员包蕴打止痛针和清理淤血后,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换乘小船被转送到阳澄湖上的后方医院。
“江抗”东进5个多月后,10月初,鉴于国民党第三战区不断向新四军施压并频频挑起战端,为团结抗日,避免与国民党军冲突,以新四军东进部队为主体的“江南抗日义勇军”主动西撤,向苏北发展。
1939年10月初的一个晚上,叶飞率“江抗”转移到武进以西开辟新战场,在东路雾霭笼罩的阳澄湖畔留下了40余名伤病员和10多名医护人员。
阳澄湖地处江苏省吴县、常熟、昆山三县交界处,湖面纵横数十里,素称鱼米之乡,是宁沪杭一带久负盛名的阳澄大蟹产地。后方医院所在的横泾镇有800多年历史,有建于明末清初的著名人文景观毛晋汲古阁,向东与有千年历史的古镇唐市连接,堪称姊妹镇。散落在两镇周围的是弯弯曲曲的河道,有许多泾、浜,还有难以计数的荡。村庄大都随河道命名。
叶飞率“江抗”东进时,曾用汽艇拖着上百只木帆船,浩浩荡荡进军阳澄湖,横扫敌伪,大长人民志气。
无锡抗联会根据中共无锡县委的指示,把分散在锡东、锡北等地一批行动不便的重伤员,安全集中到茅塘桥、厚桥,再用船送到常熟东乡、横泾地区。中共常熟县委把他们连同原来分散隐蔽在芦滩、芦荡的伤病员集中起来,安置在阳澄湖畔一个港汊的芦苇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