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有两个意思:口干欲喝水;很迫切。前者是生理的,后者是心理的。作为口干的意思,人们一直很纳闷,不知道渴的反义词是什么。有人真的很有韧性:1999年,世界有名的语言出版机构德国杜登出版社和立顿茶饮料公司联手发起了一个征求“渴”的反义词行动,来自各大洲的十几万人参与了投稿,共收到4.5万个候选词,其中有40名参赛者提出了同样的词:sitt。评委对这一结果相当满意,因为sitt和饿的反义词satt(饱)结构相似,他们从40名选手中抽中了德国路德维希堡的学生雅沙·弗洛埃尔为获奖者。然而在以后的语言实践中,这一“人造词”几乎没有被应用,即使有人用了,也要作一番注解。专家估计,全世界的所有语言中大概都没有“渴”的反义词。
人的下丘脑中有一个“渴中心”,如果人的细胞或血液中的水分太少或太多,或含盐量太低或太高,信使物质抗利尿激素就会更多地分泌到血液中。倘若这样还不足以回收水分,人就会有渴感,这是一种信号:体内水分库存不足,需从体外供水达到平衡。体内水量只要降低约0.5%,脑便会通报“渴”,当水分缺失10%时,口腔就会有“干”的感觉,说话也会受到影响。
一个成年人每天需要补充1.5至2升的水(包括通过食物得到的水分),但这一数字不是绝对的,而是因条件而异的(如天气状况、体质状态、劳累程度等)。
身体缺水会被下丘脑中的渗压感受器所记录,在引起人的渴感的同时,促使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提高肾脏水的重吸收,从而减少水分的排泄。另外,血液中的盐分浓度太高、电解质含量的升高也会导致口渴,此时体液必须稀释,人体会根据溶解的盐与体液之比,精确地调节饮水行为,体液太稠,需多喝水;太稀,则以尿液的形式排泄。
有时,较严重的口渴也可能是一种自然现象,比如身体作了大量体力活动、天热出汗、发烧、腹泻或呕吐也会失去很多水分,此时机体在缺水的同时也会失去大量对心脏功能颇为重要的电解质,所以必须喝许多含有一定盐量的水进行补偿平衡。
人从50岁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内生(身体本身的)渴感慢慢减小。许多研究表明,老年人(尤其是女性)的总水容量低于年轻的成年人。
俗话说,吃一下,胃口就来了;饮一口,口渴便走了。所以通常认为,盛夏时节,大汗淋漓,外加消耗了很多体能,这时若能喝上几口冰镇饮料,会让人觉得透体清凉;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冰镇饮料会使机体更加紧张,从而提高对解渴饮料的需求。但如果换成很烫的饮料,同样是错误的,因为身体必须做到,让送入体内的饮料适应身体本身的温度。也就是说,身体要么加热饮料,要么冷却饮料,两者都会消耗能量,即导致出汗,使我们重新口渴。为此建议饮用相当于室温的饮料,这样只会引起轻微的出汗,其间形成的蒸发冷也就使人觉得清爽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