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1:阅读/连载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12月23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遗孀林洙:后来才读懂的梁思成(下)
罗屿
  ◆ 罗屿

  林洙曾久久地想,为什么过去活跃、诙谐的丈夫,却变得谈起话来空洞乏味?

  “因为他一直在和自己打仗。”林洙说,梁思成始终坚信毛主席领导的正确,因此他毫不怀疑这场“文化大革命”的正确与必要,“而他认为自己受了资产阶级教育,他怀疑他在学术领域领错了路。他的‘建筑观’与‘教育思想’被砸得粉碎,这使得他成了一个被抽掉了灵魂的人。”

  “他认定自己错了,但他不知道错在哪里。”林洙记得,梁思成在最后的岁月里,曾黯然地说:“如果再让我从头学一遍建筑,也许我还是会得出同样的结论。”“他想搞清什么是‘无产阶级教育路线’,什么是‘无产阶级建筑观’,他想和自己的学生朋友讨论‘教育革命’,讨论‘怎样在建筑领域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只是,他病房的会客牌总是静静地挂在医院传达室里。”

  1972年1月9日,梁思成去世。就在几天前的元旦,他听完《人民日报》的社论后对林洙说:“台湾回归祖国我是看不见了,等到那一天,你别忘了替我欢呼。”

  几十年来,总有朋友对林洙说:“你命好苦!”因为她与梁思成共同生活的年代,大部分在“文革”时期,但是她说,自己心甘情愿陪他走完他一生中最坎坷、苦难最深重,也是最悲惨的一段路程。“我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并感谢上帝为我安排了这样一个角色。”

  因为路过你的路

  因为苦过你的苦

  所以快乐着你的快乐

  追逐着你的追逐

  梁思成去世后,林洙时刻都在想他一生的功与过。

  在她看来,丈夫留下的古建调查报告,是后人继续研究必不可少的依据。于是,在“四人帮”倒台,邓小平复出后,林洙给邓小平写了一封信,主要内容有两点:其一,要求修改《辞海》中有关梁思成“反动权威”的条目;其二,她希望整理出版梁思成遗著。

  邓小平很快将信批复有关单位,“梁思成文集”编委会随后成立,林洙负责选配文集中所有图片。

  “最困难的是为《中国雕塑史》配图,雕塑史是1930年梁思成在东北大学的讲课提纲,只有文字,没有图片。”林洙说,当时她读着丈夫的讲课提纲,看着上面标注的“见(O××图)”一筹莫展。直到一日,见到笔记中Oswald一词,她断定O必定是Oswald简写,于是来到北京大学图书馆求助,“我找到咨询部一位老先生,但其实特别难为情,我说,我要找一本外国著作,但不知书名,不知作者,只知作者姓名打头字母是O,而且书应当很厚,因为图片标到了几百号。”老先生听后,当即给林洙找出了Oswald Siren所著的《中国雕塑》,上、中、下三大册。林洙对着笔记一张张核对图片,竟全部对上。但三本书不能外借,于是她天天泡在图书馆,泡了一个多月。“就像思成常说的,‘笨人下的笨功夫’。”

  林洙类似的“笨功夫”下得不少。当年,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地管理处,都收到过她的信,问对方能否帮忙拍摄照片。“很感谢那些不知名的朋友,拍了清晰精美的图片寄给我,不肯收一分钱。”林洙笑着说,“不过那时,我确实也拿不出多余的钱。一个月工资62块,养活两个孩子还有母亲,多拿一分都没有可能。”

  林洙说,梁思成在她的心中并非一个固定的形象。“文革”前,她看到的是丈夫的温柔体贴;“文革”时,她则体会到他的正直严肃。“永远实事求是,从不落井下石。”“这样一个人,我如获至宝。”

  当真正开始通读梁思成的著作后,林洙发现,“他作为一个伟大的学者的形象,实实在在矗立在自己眼前。”

  “为什么他能准确地判断古建筑的建筑年代?这与他深厚的国学根基和对各个时代书法、绘画、雕塑、陶瓷器皿的研究有密切关系。他常说,调查古建筑要有敏锐的时代感。”“他的《大同古建调查报告》,长达22万字,通过这份报告,可以看出他已经吃透了宋辽时期的建筑,并已读懂了《营造法式》这本‘天书’。”“1946年,他赴美考察讲学,回国后决心办一个世界第一流的建筑系。过去建筑系就是设计房子,他则提出‘人居环境’。”“他对北京市的规划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和学生说过‘我到现在为止,不认为梁陈方案有什么错误。但我不希望你们再继续说这个事情,这样对你们没有什么好处。’”……

  谈起梁思成,林洙有说不尽的话。

  她说自己最悔恨的,就是1969年北京拆除城墙时,梁思成听说西直门发现一个元代城门,像孩子一样恳求她去拍张照片。当年的林洙不假思索地说,“你想让人家把我这个‘反动权威’的老婆揪出来示众?”林洙忘不了,当时梁思成的脸痛苦地痉挛了一下。

  那一刹那,林洙以为自己理解了丈夫,“但其实远远没有。当我今天重读《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以及《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时,我才知道,当年我对他的理解很不够……通过几十年的努力,我才终于读懂了他。”

  与谈起梁思成时的兴奋不同,林洙说起自己,话不多。或许,她只是觉得,她做了为人妻的分内之事。

  林徽因的母亲一直和梁思成、林洙住在一起。梁思成走后,林洙照顾老太太,直到她90多岁去世。“她最爱吃核桃,谁给她带核桃来,她就高兴。她的脑子有点糊涂,记得的事情,全部都在袁世凯时期。”梁思成去世后,作为外孙女,梁再冰曾想接外婆一起居住,“她不走,说林洙对我好。”

  老太太对林洙“大大地表扬”,在梁思成当初写给正在“四清”工作组的妻子的信里,也有提及。他写道:“(老太太)说你‘一点也不懒’‘细心’‘会体贴人’,‘做事有条理,手脚麻利’……”

  至于梁思成如何看待妻子,在新华社记者王军所著《城记》一书中这样记述:梁去世前,拉着好友陈占祥的手,极其恳切地说,“这些年,多亏了林洙”。

  虽然后半生的时光,几乎都在推介丈夫的理论与思想,但林洙仍觉得,梁思成的成绩并没有得到足够肯定。“他不光是一个古建筑专家,还是一个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城市规划学家、美学家、哲学家。”只是林洙也说,于自己而言,关于梁思成的研究,出于年龄精力等原因,她“已到此为止”。

  偶尔,她会“催促”《城记》作者王军,把关于梁思成的著作快些写完。不然,她怕自己看不到了。

  偶尔,她也会幻想,能再和梁思成在清华的校园中走走,“哪怕一分钟也好”。

  2013年8月13日,林洙接受采访的当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七夕。

  采访完成后,林洙从会客室缓缓走回家。

  与她错身而过的,是清华园里不时走过的一对对情侣。他们手中捧着盛开的玫瑰花。

  摘自《小康中国故事·林徽因们的流年碎影》《小康》杂志社 编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年9月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时政·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民生速递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专版/长三角
   第A15版:中国新闻/长三角
   第A16版:互动
   第A17版:专版
   第A18版:广告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国际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
   第A22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4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5版:财经新闻
   第A26版: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时令
   第A28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汽车周刊
   第B0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03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04版:汽车资讯/汽车周刊
   第B05版:汽车周刊/我爱我车
   第B06版:我爱我车/汽车周刊
   第B07版:汽车周刊/汽车资讯
   第B08版:年度评选/汽车周刊
   第B09版:新民教育
   第B10版:校园内外/新民教育
   第B11版:新民教育/校园通讯
   第B12版:校园通讯/新民教育
   第B13版:新民教育/校园通讯
   第B14版:专版
   第B15版:大购网专版
   第B16版:广告
遗孀林洙:后来才读懂的梁思成(下)
一颗子弹与一部红色经典
中国“失独”家庭调查
新民晚报阅读/连载A31遗孀林洙:后来才读懂的梁思成(下) 2015-12-23 2 2015年12月2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