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名校的校长,往往是“讨钱”高手。美国名校第一位华人校长田长霖先生就有一个著名的故事:某次坐飞机,他的邻座是一名华人富商,一席交谈下来,他就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讨”得千万美元。
募来的捐款怎么花,除了捐款人有指定要求,专款专用之外,一般是放在专门的基金里,由专业的投资人员来管理,以期实现高回报,所谓“以钱养钱”是也。这样的成熟、成功经验,已经被“移植”过来,清华、北大、复旦等名校,都成立了相应的基金会。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的章程就明确写道:“本基金会按照合法、安全、有效的原则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据记者报道,复旦已经由专业人士来运作基金,只不过,规模还不大。从目前看,大多数的捐款,都会附有“使用清单”,明确钱的用处。这样,以钱养钱的余地就变小了。
对于大学来说,“讨钱”要有本事,花钱要公开透明,“养钱”要有章法。这是摆在高校领导层面前的新课题,需要像对待学术课题一样去做好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