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丁金宏教授认为,中国人口分布的不均匀性在波动中上扬,随着人口增长,密度等值线向西北方向平行移动。宏观的人口分布根植于人类行为的两个基本逻辑:食物和就业。粮食的生产能力取决于气候,所以人口宏观分布只响应气候变化的周期。就业是人口分布的点状逻辑,工业化时代人们为了追求就业和发展机会不断向区域中心点上汇集,并沿交通干线集聚,就业逻辑并不破坏宏观的食物逻辑,因为农耕条件好的地方往往也是城市发展青睐的区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杨云彦教授指出,任何的人口分布状况都有其客观合理性,差异的存在非常正常,合理的人口分布并不等于绝对平均的分布,也不可能有绝对平均的人口分布。
中国科学院封志明研究员从人口空间集疏变化和人口集聚度进一步阐释“胡焕庸线”背后的人口分布格局,并讨论了“胡焕庸线”的地理基础:人居环境适宜性与适宜度。研究认为,国家应抓紧研制人口发展空间规划,解决好“人往哪里去?”“城往哪里建?”“路往哪里修?”等三个基本战略问题,以期引导人口有序流动、促进人口合理布局,从而实现国家或区域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