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北大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联合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和蚂蚁金服共同编制的国内首个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正式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9月,全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达到了316.3,是2014年1月份基期的3.2倍。这意味着,全国互联网金融行业每月环比增速达5.9%,相当于一年翻一番。
指数显示:尽管互联网金融的各种业务都处在高速增长中,但相较而言,互联网支付和互联网货币基金发展比较成熟。截至2015年9月,发展指数分别为183.1和185.9。更新兴的互联网保险和互联网投资理财,发展指数则分别达到了312.2和366.3,成为全行业的新爆发点。不过,相比互联网投资理财业务在2014年增长较快,2015年3月至9月则每月增速都在连续放缓,9月更是呈现下跌趋势,这可能和P2P行业在2015年出现的跑路潮有关。
从地域上看,各地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水平也存在差异。指数显示,上海、北京、浙江、广东、江苏、福建、天津七省市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优于全国,其指数值显著高于其余24省市。
从年龄上看,无论是哪一种互联网金融的分业务,80后和90后都是主要的增长力量。不过指数也显示,自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份,60前90后是互联网金融纵向增长的排头兵。这充分说明,互联网金融正在向年龄的两端渗透,60后也开始逐渐成为青睐互联网金融的“新兵”。
有意思的是,互联网金融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但很强的季节性波动:春节期间发展速度较低,“双11”网络购物节月份又出现增速高峰。此外,对比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与A股市值的走势看,在2015年6月股灾发生之前,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与A股月末流通市值呈现较强的协同一致性。然而股灾发生后,A股市值大幅萎缩,但代表互联网金融行业基本面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依然呈稳步上涨趋势,尽管增速有所放缓,互联网金融表现出了一定的“抗股灾”能力。 本报记者 胡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