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美国大学男篮联赛中,佛罗里达大学短吻鳄队后卫扎克·霍斯金斯替补登场,接球、突破、转身、上篮,手起球落,拿下个人大学联赛的第一分。
扎克激动不已,奋力挥舞手臂——仅存的一条完整手臂。
出生时,他就缺了左小臂,只靠右手,曾在中学里单场砍下31分,投进7个三分球,一路打进篮球名校。
“独臂英雄”震惊世界,扎克却不喜欢这个“美称”,不希望自己因为缺陷才被记住。他坦言,最大困难是别人的异样眼光,相比于球技,人们总是更关注他的独臂。“只有当我突破过人、投篮命中,对手才会醒过来,认真和我打,给我想要的尊重。”
扎克想要怎样的尊重?佛罗里达大学前主帅多诺万总结:“他只想当一个正常的孩子,不当所谓的‘励志人物’,不愿接受任何特殊优待。”
拥有超强天赋和毅力的扎克,是残障人士中的特例,达到了很多肢体健全者也无法企及的高度。但是他的诉求,并不特别——希望别人把自己当普通人,在球场上公平竞争,不必留情,更无须怜悯。
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需要全社会的关爱。支撑这份关爱的,是居高临下的同情可怜,还是将心比心的平等相待?
在我们身边,类似的事情几乎每天都在发生——盲道频频被占,无障碍斜坡常常缺位,无障碍出租车往往不能服务到最需要的人群。这些无障碍设施,不是为了给残障人士“特殊优待”,而恰恰相反,是为了给他们提供一个和其他人一样便利的生活环境。
《我是演说家》第二季季军、轮椅女孩林欣蓓在一段演讲中道出了“轮椅族”的心声:“不要夸我坚强勇敢,我们要的其实和一般人一样,可以自己出门买饭、搭车、上学、工作,走进社会。”常人看似不起眼的低矮门槛,对“轮椅族”却犹如天堑。此时,他们最渴望的,不是此起彼伏的加油声,而是一个个小小的斜坡。
搭建起这些斜坡的基础,是换位思考,去理解他们想要的尊重,而不是我们一厢情愿的施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