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7:文体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专家建议多做实事
~~~专家建议多做实事
~~~专家建议多做实事
~~~专家建议多做实事
~~~专家建议多做实事
     
2016年01月18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纪念戚毕合作65周年
专家建议多做实事
王剑虹
  本报讯(记者 王剑虹)由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主办、上海静安区合作越剧艺术传承中心承办的纪念越剧戚毕艺术合作65周年专家座谈会日前在沪举行,座谈会上除了回顾戚雅仙、毕春芳两位前辈越剧艺术家的德艺风范、艺术成就之外,也有专家提出,在传承发展戚毕流派方面,应该多做实事,比如在戏校开办戚毕流派的传承班,比如学习沪剧民营剧团的模式扎扎实实地搞演出,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荣广润表示:“戚毕艺术要发展一定要有具体方案和具体措施。”

  静安越剧团与戚毕

  戚雅仙、毕春芳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在合作越剧团开始搭档,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成立静安越剧团,经历了数十年的艺术合作生涯,创作演出了《白蛇传》《血手印》《玉堂春》《龙凤花烛》等一系列深受越剧观众喜爱的剧目。戚派朴实流畅、深沉含蓄,毕派明朗豪放、流畅自如,两位流派创始人塑造的众多栩栩如生的舞台艺术形象也都深入人心。不过随着静安越剧团的“销声匿迹”,戚毕流派的演出也越来越少。2014年,在上海市戏剧家协会、静安区等社会各界的帮助支持下,中生代戚派传人代表金静、傅幸文成立了“静安区合作越剧艺术传承中心”,拍摄了越剧电影《白蛇传》,还受上海文化交流协会邀请,携《白蛇传》舞台版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演出。

  办戚毕流派传承班

  在周末举行的专家座谈会上,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郭宇表示,利用学院的资源可以开办戚毕流派传承班。上海越剧院前院长尤伯鑫则认为,现在没有主打戚毕流派的剧团,学生毕业后缺少发展的平台。对此荣广润认为可以学习沪剧民营剧团的做法,“一个流派的发展,一定要跟它的作品、跟它的演出联系在一起。”荣广润表示,现在一些民营沪剧团活得相当不错,机制灵活,同时政府鼓励剧团到社区演出,演出多了、正常了,班底也能慢慢完善,资金资助也会有稳定的来源,剧团也就会走上正轨,“中国的民营艺术团体会越做越大。”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民生速递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读者之声
   第A12版:新民资讯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财经新闻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养生/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康复
   第B04版:保健/康健园
   第B05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B06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B07版:广告
   第B08版:街拍/目击
收藏观展是种生活方式
纪念戚毕合作65周年
金石收藏故事多多
金石同好 观者忘返
“敲门者”叩开画家心灵之门
新民晚报文体新闻A17纪念戚毕合作65周年 2016-01-18 2 2016年01月1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