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了解到,自从上海在全国率先拉开司法改革大幕一年多来,通过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司法机关的制度创新实践,改革成效初步显现。
“体检报告”
检测司法改革成效
司法公信力,是司法改革成效的重要“试金石”。记者在这份全国法院系统首份对司法公信力第三方评估报告上看到,2015年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力达到良好程度,司法公信力指标评估得分为82.06分。
4类参与评估的群体中,专业人员评估得分最高,其次是律师、案件当事人、市民。从三级指标评估得分看,一中院在立案、司法透明度、司法便民方面得分较高;在判决结果有效执行率方面得分相对较低。部分数据反映出上海一中院已按法律或规定完成了相关工作,但工作效果与公众的主观感受或期待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比如,一中院工作数据显示,该院案件平均执行天数符合相关规定,判后答疑比例为100%,但该两项指标的公众主观评分相对较低。
上海一中院院长陈立斌表示:“司法公信力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持续努力的、渐进的‘爬坡’工程。上海一中院将把司法公信力第三方评估工作坚持下去,每年‘体检’一次。评价不高的方面,也就是深化司法改革的着力点,我们将加强短板治理。”
制度创新
方便当事人打官司
司法改革,在“顶层设计”完成后,需要基层的一项项制度创新和落实,才能让老百姓真切感受到司法改革带来的“利好”。
“第一次到法院立案没请律师,心里紧张,生怕哪个环节出错,现在看起来真是多虑了!”在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一起行政诉讼案件当事人张先生一边翻着《行政诉讼释明规则》,一边对记者感慨。
为了方便当事人、促进诉讼规范和服判息诉,上海三中院建立了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等公开平台,并大力推进审判机制创新,为当事人提供全方位的诉讼指引。
上海三中院立案庭庭长钱光文带着记者来到法院底楼大厅的导诉台,只见由律师和院校学生组成的志愿者为当事人做立案前的免费法律咨询。“这是我们在全国首创的立案清单制度。”钱光文递过来一张清单,上面罗列了诉讼所需的各类诉讼材料,当事人可以一目了然地知道自己所要准备的材料,“立案时,当事人还可以通过网上清单打印、网上立案等措施,免去来回奔波的辛苦。”钱光文说。
据悉,上海三中院专门制定了全国首个《行政诉讼释明规则》和《一审行政案件适用简易程序审理规则》,既规范了简易程序的运作,又保障了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透明度高、权威度高、满意度高,这是上海三中院为落实司法改革,自我加压,提出的发展目标。据统计,截至去年12月20日,上海三中院共受理各类案件1331件,审结1054件,审限内结案率达93.24%,一审服判息诉率达73.71%,二审改判发回瑕疵率、裁定再审率均为零。 本报记者 宋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