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焦点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1月18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虚拟共在”让亲情粘合
高歌 范鹏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周葆华表示,家庭微信群是一个很好的辅助性平台,为家庭社交提供了便利性,帮助大家更多地相互了解、相互理解,促进代际沟通。“相互报个平安、嘘寒问暖、喜怒哀乐、知识分享……家庭群为远距离家庭关系提供了一个沟通平台。”周葆华说,从写信、电话、QQ到微信,人们的交流方式越来越方便,实现了“远距离共同在场”。这在传播学上,称为“虚拟共在”的关系,尽管物理空间上不在一个地方,微信群上却在一起。

  周葆华表示,技术平台仅仅起到粘合剂、催化剂的作用,受到原本家庭关系的影响,无法完全颠覆关系本身。好的家庭关系可能更好,陌生的可能依旧陌生,归根到底,还是靠家庭成员共同努力。“老一辈需要开放和学习的心态,多让年轻人教一教,更好地利用新媒体技术。年轻人则需要有包容和理解的心态,积极地跟家人沟通,线上和线下结合。也帮助老一辈人运用新媒体。”

  “‘家’是中国人很珍视的一种情感。通过‘家’,人们可以实现对于归属和爱的需求。社会的变迁冲击着传统的家庭观念,如果能够好好利用这个平台,对重塑家庭观念有着正向的促进作用。”周葆华说。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徐珂赞成周葆华的观点,并表示,想要依赖家族群重建往日的亲密关系,可能性并不大。“一种社会组织的生命力与其基本功能有关。”徐珂认为,传统乡土社会中,亲属关系是重要构造,它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承担着重要功能;可是现在,这种情况已经不复存在,亲属关系甚至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边缘化”的关系。“家族群恐怕仅能起到弥补缺憾、加强一定联系的作用。”

  徐珂也表示,年纪较大的人群进入微信后,常喜欢转发的鸡汤文、养生文,其中包含的错误信息,甚至营销内容,也存在一定的隐患,值得注意。  见习记者 高歌 范鹏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民生速递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读者之声
   第A12版:新民资讯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财经新闻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养生/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康复
   第B04版:保健/康健园
   第B05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B06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B07版:广告
   第B08版:街拍/目击
网络科技能否重拾家族亲情?
善用“家族群”
“虚拟共在”让亲情粘合
家族群名拾趣
新民晚报焦点A04“虚拟共在”让亲情粘合 2016-01-18 2 2016年01月1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