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一段反映某县“天价彩礼”现象的小品视频走红。小品中有句台词“万紫千红一片绿”,说的是彩礼需要万张5元钞票,千张100元钞票,50元的钞票再撒满一片。按照这样的风俗,男方娶妻,除了盖房、买车、办酒席等花销,光支付给女方的彩礼礼金至少15万元以上。
其实,以我在新闻采访中的见闻,不仅在边远农村地区,大城市里高价彩礼的现象也比比皆是。一些家庭虽不至于因彩礼而致贫,但是因此闹得男女双方家庭不愉快,甚至“棒打鸳鸯”的情况经常发生。笔者还了解到,法院受理此类案子就不少:男方送给了女方高额彩礼,后来两人分手了,婚没结成;男方要求索回彩礼遭到女方拒绝,结果闹上了法庭。不同案例有不同审理结果,有的被判女方全部归还彩礼礼金,有的被判归还部分。一般来说,若赠与彩礼保留了相关“证据”,男方胜诉的概率更高一些。但如此一来,原本希望附上美好、喜庆色彩的“彩礼”,最终异化得千疮百孔,不堪回首。
搜索相关新闻可以发现,时下,高额彩礼、天价彩礼并非个别现象。不断飙升,动辄十几万甚至数十万元的彩礼,不仅让一些边远农村地区的人家因为儿子的婚事而一夜致贫,甚至一些大中城市,也要靠借债来填满彩礼的缺口。彩礼礼金不断攀升的理由似乎也挺荒唐:并非随着家庭平均收入水平上升而提升,而是因为邻居家刷新了彩礼的新标准。
“彩礼”是一种有着久远历史的习俗。其存在的语境是——“嫁出的姑娘如泼出的水”,父母希望出嫁的女儿生活有保障,不愁吃穿,男方的彩礼便是这份保障的“证明”之一。同时,女方父母也希望通过获得彩礼为自己积攒一些养老资本。但是,时代变迁、事易时移。在男女渐趋平等的社会里,在养老保障制度不断健全的情况下,彩礼存在的理由已然式微。花费不大、仅为图个喜庆的彩礼,倒也无妨;而相互攀比、水涨船高、把一些家庭“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彩礼,可以休矣。因为这样的彩礼,附加了过多被扭曲的“意义”,变质为金钱至上,讲排场、拼面子的陋习。
在许多家庭,父母压根儿不想通过嫁女儿来赚钱,对于彩礼的索取,多是为了随大流、随习俗。而不少年轻男女为了“随俗”,尽管内心不认同,但还是在彩礼面前妥协了。事实上,“随俗”也需要辩证地看待,理性地分析。如果此民俗、风俗是优雅文化的积淀,当然要欣然接受。如果随着时代变迁,此“俗”演化为恶俗,就要把握好分寸了。特别是青年一代,与父辈相比,他们文化程度更高,见过世面。如果年轻人能秉持现代的婚姻观、正确的财富观,对高价彩礼说“不”,将有助于改变现有不合理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