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读者表示,尽管对于手机是否能进校园,学校观点和方法各不相同,但唯一相同的是,越来越多的成人和青少年正在被手机“绑架”。除了通信功能,手机更多地扮演着娱乐和社交终端的角色,成人尚无法抵抗其吸引力,更何况是孩子?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手机的主人正在呈现低龄化趋势。开微信、聊QQ、打游戏甚至发红包,不少小学生已经能熟练玩转手机的各项功能。小学五年级家长钱女士告诉记者,女儿自从开通了微信账号后,班级同学之间互加的群大概有10余个,她自己当群主的就有两个,“00后”们的聊天方式也着实令钱女士惊讶——谁作业遇到难题,有同学会拍照共享,对方则会发一个1元的红包以示感谢。钱女士说,由于有孩子沉迷聊天,捧着手机误了双休日作业,女儿班主任不得已下了“退群令”,要求所有学生解散所有微信群。
“孩子对未知的事物有天生的好奇心,这是可以理解的,如何正确利用好奇心获取有益的信息,这是需要引导和告诉他的事。”延安中学校长郭雄的观点,代表了不少老师的心声。有老师建议,家长在第一天给孩子配备手机的时候,应该和孩子一起设计手机使用准则,什么时候能用,什么时候不能用,进行一番约定。而这,则应建立在对孩子自控能力的了解基础之上。 本报记者 陆梓华 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