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民生速递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5月02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街道也是城市人文记忆载体
陈杰
  记者采访许多规划和交通专家后发现,许多专家认为,对于街道功能应当有综合认知,重视街道作为城市人文记忆载体的作用。实践证明,单靠拓宽道路并不能对解决拥堵问题形成持续的效果,而由此造成的对历史风貌和街道活力等方面的破坏却永远无法挽回。建议对应该保护历史风貌的道路,不再进行拓宽。

  市政道路范围须界定

  原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总工程师崔健球认为,人们对“道路”的认知,要转变为“街道”,必须从根本上扭转以车为本的思路。道路两侧和退界范围内应当限制停车,有意形成一些停车上的“不方便”,以促进人们选择公共交通方式出行,以达到缓解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改善城市景观的目的。

  崔健球建议,应当对市政道路范围进行重新梳理与界定。当前道路分为市政道路和街坊路、小区路两大类,其中市政道路通过红线进行管控,由市政部门负责管理维护。在新建地区应当控制支路红线宽度,增加一些宽度在16米以下、以生活功能为主的支路;在建成地区,应将既有的街坊路纳入管控体系。

  道路设计应更具弹性

  原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徐道钫说,从道路到街道的转型,要塑造与人性化街道相适应的路网结构和道路尺度,在新建地区以及结合城市更新形成窄马路、高密度的路网格局,促进交通分散化,为交通组织留有弹性空间。

  徐道钫说,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不应沿用公路设计思维,而应与城市交通特征和要求相适应。建议优化当前以设计车速确定道路等级的做法,以车道数量和空间容量确定道路等级。降低道路的设计时速不但能达到集约节约建设用地的目的,还可以缓解在交叉口与行人和非机动车的冲突。此外,应该缩窄规范中规定的车道宽度,以适应上海当前以小汽车为主的道路交通特征,提升交通安全性。

  道路设计应留有弹性和模糊空间,因为街道的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除了各种交通活动外,还包含交往交流、商业活动、休闲游憩等功能,不应通过规划设计进行过于清晰的界定。

  本报记者 陈杰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民生速递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中国新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国际新闻
   第A09版:文体新闻
   第A10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1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医苑/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康复
   第B04版:保健/康健园
民有所呼 我有所应
交通要畅行,“毛细血管”很重要
“微循环”应覆盖“最后一公里”
街道也是城市人文记忆载体
新民晚报民生速递A04街道也是城市人文记忆载体 2016-05-02 2 2016年05月0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