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浦江畔,一栋原本要拆除的建筑,成就了一位名叫蒋华健的建筑设计师。
这栋建于民国时期的别墅,百年来默默伫立在浦江边的渡口。那时这个渡口叫董家渡,江边的渡轮始于遥远的1921年,从木帆船到机帆船,近一个世纪的摆渡,承载了几代人的梦想……而这栋昔日杜月笙的“粮仓”,则在风云际会的年代从鼎盛至落没。就在这时,2014年春天,一个叫蒋华健的年轻人改变了这一切,百年老宅成了时尚空间,尤其是这栋建筑被命名为“渡口空间”,至少让上海的渡口文化得以在黄浦江边延续。
位于上海陆家浜路18号的“渡口空间”,如今既是蒋华健众多设计作品中的一个,也是蒋华健自己在上海的一个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创意工作室。这个传承着古典文化又充满着时尚韵味和意境的名字,折射的其实就是董家渡或者说是整个上海渡口文化的历史。
“渡口空间”的顶层是个玻璃的阳光露台,蒋华健喜欢站在露台上看风景。
他说他还是个小学生的时候,就在课本上第一次知道了外滩和黄浦江,从那时开始,他便神往起这片美丽的地方……于是我第一次造访渡口空间,蒋华健便请我直上顶层。铁观音、普洱还有葡萄酒以及黄浦江的景色,赋于了这个空间太多的想象。蒋华健的“渡口空间”,将家具、设计和艺术以及咖啡融为一体,使这栋百年老建筑重新焕发青春。“我当初刚接手这个项目时,便充分考虑到了文化传承和建筑创新的理念,在这个基础上,我对空间的认知是,作为办公空间,我的‘渡口空间’既可以理解为一个实在的物体,还可以想像它是个虚幻概念。而面对昔日真实的渡口,我又能将它想象成为是一个南来北往的交通疏散地……”
“渡口其实是摆渡人们到达彼岸的心灵梦想地,而当你置身于此,你又会感觉到这是一个由此及彼的空间概念,意味着你可以在视觉与心灵的转换中尽情发挥创意,进而去细细体味那种文化的深厚蕴含……”
我问蒋华健,“渡口空间”的设计灵感源于何处。他告诉我来自都市的空间、邻里和社区还有艺术。他利用渡桥作为空间的连接点,所有的独具特色的空间围绕在渡桥所在的天井周围,让在这里办公的人们感受到一种久违的大社区生活,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如此便捷,“渡口空间”是个积聚能量的地方,是将创业的人士从创业的此岸送达成功彼岸的吉祥之处……几乎每天清晨或傍晚,蒋华健都会站在他的建筑工作室露台上看风景。陆家浜路紧挨在黄浦江边,从早到晚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就在这城市的嘈杂声中,江边伫立着的这栋充满后现代风格的建筑,会让很多匆匆的脚步渐渐的缓慢下来。尤其是建筑上写着的那四个大字“渡口空间”,让人们的思绪一下子又回到了往日。仿佛耳边又响起了呜呜的船笛声,而眼前则又呈现出了甲板上去向彼岸的人群的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