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业三十年,很少遇到这样的尴尬:一位你当初应该报道而没报道的中医,八年后忽然成了“大师”。
正是上海中医药大学建校六十周年纪念;正是“海上名医大师班”汇报演讲,主讲嘉宾又正好是“大师班”代表、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导詹红生——这詹红生,八年前就有名家推荐,我们也见了面,但报道就是没出来,如今人家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中医领军人才”了,你就热络了,这是不是一种攀附呢?
更令人局促的是,校方居然把我俩的座位紧贴着,都六十出头的人了,我感到老脸微微发烫,不知怎么地居然想起了朱买臣和他的势利老婆、秦叔宝和他的猥琐店小二……我知道我们的故事和他们不贴不搭,但内中似乎总有什么粘连。
疗效是硬道理,这些年来詹红生取得的成就之高,治愈的病人之多是没有争议的,他是大名鼎鼎的石氏伤科的传人,伤骨科大师石印玉的得意门生,其研究方向却是“慢性筋骨病损和脊柱源性疾病防治”,听起来有点枯燥,因为是一个很大很庞杂的“疾病群”,大白话就清楚了,其“课代表”就是大家最怕的“椎间盘突出症”,社会上白领越多,此类病就越多,坐着打工的人越多,此类病越多,简直是IT时代的灾星,问题是,在刚才的句式“研究方向”的后面我为什么要放个“却”呢?因为石氏伤科最初是战乱环境发展起来的,传统是擅治枪伤、刀伤、跌打损伤等一类的急性筋骨病损,但进入长期的和平时期后,急性筋骨病损急剧减少而“慢性筋骨病损”比如肩周炎、椎间盘突出、腰椎劳损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及环境因素造成的疾病大量出现,石氏伤科必须转型,好比骑兵进入山地厮杀,水兵参与登陆作战,转型的概念是石印玉提出的,具体研究执行则离不开“徒子徒孙”,得靠大量的临床与实验的数据支撑,这中间最杰出的弟子无疑是詹红生,电影演员魏宗万,拍片现场突发怪病,只要一睁开眼睛就感觉天旋地转,根本无法站立,转了几个大医院都是“群医束手,药石罔效”的无奈,詹红生接手,手一摸,清楚了,正是最容易被误诊、漏诊的“颈椎骨错缝”,“天旋地转”纯属供血不足造成,他的 “扳法”一上去,嗑嗒一声就叫他错缝归位,恢复供血。魏宗万当即重返片场。
石氏伤科的手法——“十二法”,向称精妙,享誉海内,但是石氏并没有、也不可能穷尽伤科三昧,詹氏的“扳法”来自民间,经他萃取提炼后华丽转身,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石氏手法,正应了那句老话:“仿我者死,创我者生”,其荣膺“上海领军人物”绝非侥幸欤。
八年了。台湾谚语说,辣椒会辣,从小就辣,我们当初究竟什么原因居然看不出他的报道价值呢?
尴尬依旧而红生依旧,牵着我的手,他依旧谦和地说,没啥,当初没报,功力未到,如今报道,未必老到,血管里流出的都是血,“大师班”里出来的,不一定就是“大师”啊!
忽然想到1980年时,他还在河南信阳卫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