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4: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5月22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专注与一心多用
陈钰鹏
  陈钰鹏

  一心多用这一概念早就在民间流传了,不过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过去,人们认为一般人通常做不到这一点,只有思路敏捷或惯于“跳转”思维的人才能同时做两件以上的事情。

  时至今日,随着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不少强调速度和效率的企业主、管理者和员工不仅乐于重提一心多用,而且觉得只有提倡一心多用,才能体现时代精神,在他们看来,工作时间和业余时间的界限已经消失。有人举例说,我们完全可以在办公桌旁解决每周的购物任务,也可利用在超市收银柜旁排队等候的时间处理工作上的事情,这有多好啊!而反方的声音很强烈:很多交通事故缘自一心多用——开车时兼做别的事情。

  意见似乎很不一致,其实,在谈及一心多用或多任务处理时,首先要搞清楚引用的例子是否属于一心多用,有人指出利用排队时间处理工作问题,这不叫一心多用,而是排队者将任务从准备付账切换到工作上了。一面弹钢琴一面唱歌,这才是一种多任务处理的能力;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其中的一个任务(很可能是唱歌)已被表演者掌握得非常熟练,到了不需要多加思索的程度。

  倘若有一个工程师在准备一份专题报告,“与此同时”又在打电话,眼睛还在收看电子邮件,貌似一心多用,其实这是典型的快速更换任务,他的注意力在写报告、打电话和看邮件之间来回跳转。除此以外还有一种假性多任务处理:林先生的汽车需要送去年检了,但他还要为一个重要会议作发言准备,再说又到了纳税申报的时候了,偏偏他妻子说今天不能去学校接孩子了。林先生禁不住心烦地说了一句:“叫我怎么可能一心多用呢?”其实林先生确实有很多事情要做,但不等于所有事情必须同时去做。

  上世纪二十年代,流行着一个心理学家们乐于传讲的故事。一群科学家相聚到一家餐馆吃饭,人多,点菜也比较复杂,但那位服务员每当客人点一个菜都默默地点一下头,却什么也没记下来。等到他将饭菜一一端上桌来,大伙发现他一点都没有搞错。当科学家们离开餐馆时,还在一个劲儿地佩服那位服务员给人印象深刻的记忆力。然而有一位科学家因忘了东西又折回餐馆去,可那位服务员一点都不记得刚才的事情了。后来服务员向人解释说:“只要我完成了一个点菜任务,我就有意识地将它忘记。”这件事情引起了一位名叫蔡加尼克的女教师的注意,她开始研究这个问题,最后发现,人的大脑能更容易记住尚未解决的事情;潜意识时刻在提醒我们:还有一个任务需要我们关注。这种现象被称为“蔡加尼克效应”。

  这一发现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当我们有许多任务时可以将任务来回切换;有专家打比方说,不断切换就像是在给我们的思维机器加油。

  专心致志应当提倡,但也不能否定人的一心多用的能力。人脑和电脑不一样,电脑的信息处理能力是有极限的,而人脑是颇有可塑性的。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读者之声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新视界
   第A07版:新视界
   第A08版:中国新闻
   第A09版:新民资讯
   第A10版:广告
   第A11版:文体汇
   第A12版:聚焦/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人物
   第A14版:动态/文体汇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街拍/目击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12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C01版:金色池塘
   第C02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C03版:金色池塘/银发社区
   第C04版:广告
又见詹红生
也说道路拓宽
扫一扫,关注“夜光杯”
专注与一心多用
智慧快餐
外企女孩的哭诉
村庄
同曲异唱有妙韵
新民晚报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B04专注与一心多用 2016-05-22 2 2016年05月22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