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杨绛先生生前很喜欢英国诗人沃尔特·兰德暮年写下的这首《生与死》的小诗,她将其翻译成中文,并作为晚年散文选集《杨绛散文》卷首题辞。如今,先生离去,这首诗也成为这位百岁老人一生通达从容、宁静淡泊的人生写照。
“我们仨”终得以重聚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位于钓鱼台国宾馆东门对面的南沙沟小区,这里是杨绛先生生活了近40年的地方。顺着小区大门向里望去,一排排红砖楼群显得悠然静雅,外观与普通住宅楼区别不大。有一张流传很广的照片是,上个世纪80年代,钱锺书和杨绛在自家阳台上合影,两个人笑得幸福、自然。在南沙沟小区,钱锺书和杨绛的家最容易辨识——几百户人家里,没有封闭阳台也没有进行装修的就只有他们一家,而这是“为了坐在屋里能够看到一片蓝天”。
一位邻居告诉记者,杨绛先生家住三楼,“她家这么多年还是水泥地板,也不装修”。在这位邻居看来,平时和保姆住在一起的杨绛先生为人低调,近年来也很少会客。杨绛曾在《我们仨》中记述一家人在此处居住、生活的场景。“我们两人每天在起居室静静地各据一书桌,静静地读书工作。我们工作之余,就在附近各处‘探险’,或在院子里来回散步。阿瑗回家,我们大家掏出一把又一把的‘石子’把玩欣赏。”
1994年,钱锺书住进医院。不久,在北师大任教的女儿钱瑗因患癌症住院。两家医院相隔大半个北京城,为了照顾钱锺书父女,此时已八十多岁的杨绛天天来回奔波,辛苦异常。杨绛曾说:“锺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1997年早春,被杨绛称为“我平生唯一杰作”的爱女钱瑗去世。一年后,1998年岁末,钱锺书也辞世。现在,“我们仨”终于重聚了。
“好读书”助寒门学子
“晚上去老图送送先生”。昨晚9点,清华大学图书馆门前,近千名清华师生聚到一起,静默无声地悼念与清华同龄的校友杨绛先生。“老图”是当年杨绛与钱锺书先生读书、谈恋爱的地方,至今馆里仍保留着她的专座。在现场,有学生在地上用蜡烛摆出心形,并向其他同学分发白菊花,还有一名学生在印有杨绛先生头像的背板上一笔笔写下《生与死》的诗句。
2001年,杨绛先生把她和钱锺书的稿费全部捐出,用于建立清华大学“好读书”奖学金,至今已有15年。如今,出版社每年都会直接将稿费寄往清华大学,现已累计超过2000万,受到资助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多达数百位。
在2011年清华大学“好读书”奖学金捐赠仪式上,时年百岁的杨绛先生说了三句话:“在1995年钱锺书病重时,我们一家三口共同商定用全部稿费及版税在清华设一奖学金,名就叫‘好读书’,而不用个人名字;奖学金的宗旨是扶助贫困学生,让那些好读书且能好好读书的贫寒子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期望得奖学金的学生,永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校训,起于自强不息,止于厚德载物,一生努力实践之。”
驻京记者 鲁明(本报北京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