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翻译的外国古典文学名著《堂吉诃德》是我国第一部自西班牙语原文翻译的中文本,译文忠实流畅,神形兼具,迄今已印行一百余万套。
《堂吉诃德》中译本出版并畅销的1978年6月,西班牙国王卡洛斯偕王后访问中国,邓小平把该书作为国礼送给了西班牙国王。1986年10月,西班牙国王颁给杨绛“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以表彰她对传播西班牙文化所做的贡献。
杨绛先生常说,翻译是件苦差事,译者“一仆二主”,得同时伺候两个主子。一个洋主子是原文作品,另一个主子就是译本的本国读者……作为译者,对“洋主子”尽责,只是为了对本国读者尽忠。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薛鸿时说,杨绛先生以她丰厚的学养和翻译经验,写成的《试谈翻译》(后改写成《翻译的技巧》)一文,被很多从事翻译工作的人视为宝典。
“先生创造出‘翻译度’这一术语,认为翻译度不足就仿佛翻跟斗没有翻成而栽倒在地。好的译文内容不可增删,语气不可走样,还要能传达原作者的弦外之音和含蕴未吐的意思。”薛鸿时还在《我所认识的杨绛先生》一文中回忆了先生点石成金的故事:“有一回,《世界文学》的李文俊主编要我译一篇美国作家门肯的散文。我译成后没有把握,惴惴地请杨绛先生替我把关。杨先生欣然同意,挤出宝贵时间看完了我的译文,还详细地写下书面意见……我照她的意思修改了文章的开头。文章发表后,我接到素不相识的《作家》杂志王成刚主编的来信,称赞这篇译文给了他‘极大的艺术享受’,后来还有多位专家把它选在几种外国散文选里,这是我始料未及的。”
胡真才说,杨绛先生认为古今中外小说创作的第一要务就是塑造人物形象。杨绛先生特别强调,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必须是高格调、大气势的。正如堂吉诃德和桑丘这两个人物形象,杨绛先生曾谈道,这两个人物既陪衬也对照,好的对照或陪衬关系,犹如两面镜子相对照,能够映示出无穷无尽的景深。
驻京记者 鲁明(本报北京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