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2016年05月26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新语
分享
马丹
  马丹

  上班不乘出租改搭顺风车,出门旅游不住酒店改租airbnb(短租空房),朋友间除了通话见面每天通过朋友圈了解各自生活,花个三五百还能预约倾慕已久的业界大拿上堂一对一“私教课”……“互联网正在让我和陌生人建立从来没有的关系”,分享这个词早就悄然被时代赋予新的定义和更广阔的边际。今年,“分享经济”首次进入我们的《政府工作报告》。“闲置就是浪费、使用但不购买”的分享经济在全球早就“小步快跑”。

  这几天,分享的内容又拓宽了,一种“简答粗暴”的赚钱渠道突然出现,无论是“知乎Live”还是“在行”、“分答”,似乎“只需要回答问题,你就可以在家里躺着赚钱”。

  给钱才回答?知乎Live、分答这样的几元就能听到分享者1分钟回答的付费模式究竟在分享什么?在高度复杂的商业社会里,人们对知识和智慧的渴求比以往来得更猛烈。在我看来,付费问答出现与其说是在打破知识的垄断,不如说更像是一场实验性的狂欢。

  知识,从原来的免费共享、随意可取,变到现在必须支付一定的费用才可获取,自然有它好的方面——任何知识、经验与见解的分享都是个人脑力劳动的成果,按劳给予报酬也是鼓励其继续脑力劳动和知识分享的一种激励机制。然而,1分钟付费问答里,有多少货真价实的内容?几百上千的一次专家面谈,真的有替求助者解决问题吗?又有多少行家和付费者间的面谈变成了一种“粉丝追星”?据说,有一位创业大咖受邀在知识分享平台上开了账户,由于行业地位颇高、时间空余不多,他开出了万元以上的单次约谈收费,希望以此挡住一些不必要的时间占用,然而,不仅没有挡住源源不断而来的慕名者,有几次见面居然变成了粉丝见面会。

  当知识拥有者真的在知识分享平台上靠密集地出卖“空余时间”来解答他人的问题赚钱时,我觉得这种知识的分享是否也和它的初衷有所不同,不晓得会不会有横跨心理按摩师、情感专家、创业导师等新行业的“网红”出现,但我想,长长久久如果没有一点有质量的知识分享,这种新分享经济贩卖的可能不过就是一碗更贵的鸡汤。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新民眼
   第A05版:民生速递
   第A06版:评论/随笔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新民资讯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互动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A25版:夜光杯
   第A26版:夜光杯
   第A27版:连载
   第A28版:阅读
   第B01版:新民环球
   第B02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B03版:新民环球/人物
   第B04版:社会/新民环球
   第B05版:大虹桥专刊
   第B06版:大虹桥
   第B07版:大虹桥
   第B08版:大虹桥
   第B09版:新民楼市
   第B10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11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12版:好吃周刊
   第B13版:好吃周刊/吃遍中国
   第B14版:美食专列·广告/好吃周刊
   第B15版:好吃周刊/美食大观·广告
   第B16版:资讯·广告/市场之窗
百花乱象的根源在“择校”
智商不够用
“金钱豹”
分享
广告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6分享 2016-05-26 2 2016年05月2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