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民去世,在一片痛惜声中,也引出了对事故的各种分析。有强调安全带之重要的,有说疲劳驾驶要不得的,也有认为吴本人外出讲课安排得过密过勤的……但对于航班延误这一初始原因,却偏偏没怎么听人说起,这是让我颇感惊讶的。也许,国人对此,早已是见怪不怪了。
我在知道这一不幸消息后,首先注意了一下事故发生的时间,当时的第一感觉,也是怪吴先生太好说话,怎么可以不顾76岁高龄,坐后半夜飞机,赶第二天一早的讲座?那不几乎通宵不睡吗?但再一算时间,发现他出发时应还是前一晚的20点前,因机场须提前到,东航的MU2454是22点35分起飞,本应零点过后不久降陆,这样也就耽误了前半夜休息,虽说也累,对迟睡惯了的人还算不了什么。问题出在班机延误上,一误就误了两个小时,成为后半夜起飞,到目的地已是凌晨3点后了,这对老人来说就实在太累了。而另一边,司机和迎接的人们都在武汉机场干等,这才有疲劳驾驶问题——事故原因链不该漏掉航班延误这一环才对!
我会这么想,其实是有过相似经历。去年秋天,曾有一次北京国图的讲座,同机的还有华东师大一位教授,参加的是同一活动。航班本应在傍晚起飞,到北京吃晚饭,结果一误再误,起飞已是半夜,第二天凌晨到京,住下时已是三点过后了。那位教授一早就讲,我则幸好是在当日下午,那疲劳是可想而知的。国家图书馆的一位司机和三个小青年,一直候在机场,情形与这次报道颇有相似,好在一路平安。其实这样的延误差不多每天发生,每次登机后,如果不是关上舱门再把飞机开到空旷处停上一个小时,那几乎就是烧了高香,遇上奇迹了。而超过一小时的延误我一年不知遇上多少次,真是连诉说的兴趣也没有了,遑论投诉。这次吴建民之死,令我惊觉,我想“有关部门”也应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对此引起重视,真正下决心解决航班延误的问题了。
飞机的优势本来就是快,一次延误,将损害多少乘客,而目的地又有多少相关的人在等候。延误本是大事,如果是特殊气象条件等原因那还好说,否则就应严肃对待,每次延误都须有所交待,该赔偿就得赔偿,应处理即须处理,不能把反常当正常,把非常态当常态。这一问题似乎大家都已处于麻木状态,这决不是好事!因航班延误给各方带来的损失,如作一统计,结果必定惊人。所以希望因此次不幸事件,这一问题能真有解决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