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招工骗中介费
前段时间,某信息分类网站上有劳务公司发布代招高铁乘务员信息,以保证金、管理费、置装费等名义收取每名求职者几百元费用,之后人去楼空。类似手法还包括招聘“高尔夫球童”“长途司机”“长途押运”“KTV服务员”等。
■ “优厚待遇”不可信
一分类信息网站上有招聘信息,称高薪招聘远洋货轮船员,月薪8000元至1万元,工作地点为上海。求职者轻易通过“面试”,然后被招聘公司统一用长途大巴运至山东某偏僻港口成为小渔船上的渔工,工作环境艰苦恶劣,待遇和网上所述更是天差地别。其实,这些所谓的“劳务公司”根本没有办理工商登记,其目的就是伙同一些小船主欺诈求职者。
■ 一味培训不录用
一些所谓的咨询公司或培训机构在网站上发布“高薪招聘”启事,岗位多为“移动互联网产品经理助理”之类的“白领职位”。一些求职大学生与其订立《内训协议》等民事协议。这些协议明确公司与求职者间无劳动关系,只有求职者在培训合格后,公司才考虑予以录用并建立劳动关系。这些培训协议中还需要求职者承担大额的培训费。实际上,求职者基本没有可能培训合格,大额培训费就此打了水漂。
■ 忽悠体检暗勾结
一些“黑中介”要求求职者到指定机构体检,再以“体检不合格”或面试不合格为由不予录用,体检费则被“黑中介”和体检机构瓜分。
市劳动保障监察部门表示,本市各区县均有就业促进中心和街镇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免费服务。此外,也有经政府审批的赢利性的人力资源中介服务机构,其经营场所悬挂《营业执照》和《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
如果求职者通过网络求职的,应首选人社部门举办的公共招聘网(http://jobs.12333sh.gov.cn/)、“乐业上海”微信公众号,以及来沪人员就业服务网(http://www.12333sh.gov.cn/wll/index.shtml)。本报记者 鲁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