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中、高考信息管理,禁止宣传炒作中、高考‘状元’。除考生本人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招生机构一律不准向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考生报名信息。”
——黑龙江省教育厅近日要求。每年此时,不少教育主管机构都发文禁止炒作高考状元,广东、江苏、福建等地考试院还对高分考生成绩进行了屏蔽,但仍然难以禁绝。
“对‘高考状元’的追捧,背后是对应试教育的迷信和强化,迎合的是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陈腐价值,突显的是地方政府和学校抓应试教育的政绩,无疑是一种低劣的考试文化。”
——《中国青年报》评论作者杨东平
“高考状元在学习方面自有独特之处,适当地对他们的学习策略心得予以报道以激励来者,有可取之处,但过分地炒作高分学生,以功利的态度来看待成绩,在利益驱动下过度关注‘学霸’,不仅是社会的悲哀,也是这些‘高考状元’的不能承受之重。”
——安徽省芜湖市中学老师汪嫄嫄
“每个高考状元都有自身的特点和成长经历,借鉴其好的学习方法和读书态度,对广大考生有积极意义。状元经济喧嚣一时,如果炒作什么状元用品,则是异化和扭曲,不可取。”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副教授殷飞
“关注‘高考状元’,请以一颗平常心。也许状元多是学霸、多出身名校、多有一些傲然于世的特质,不过对于普通孩子与家庭来说,了解他们平凡而质朴的求学经历、治学态度,也许比八卦颜值等资讯更有价值。”
——《中国教育报》评论文章
“过分炒作高考状元会加深民众的分数崇拜,对素质教育来说是恶性循环。‘高考状元’其实只是一次比较重要考试的第一名,如此炒作容易使部分高分考生产生浮躁心理,同时也会在某种程度上更强化学校、学生和家长‘状元情结’和‘唯分数论’,这就与国家提倡的学生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背道而驰。”
——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
“商业利益需要捆绑社会关注点,以期达到自我营销的目的。在利益面前,高考状元如同明星,成为快速消费品。在高考结束、暑假这样的舆论关注期,对于企业来说有很大的营销价值,营销成本很低。”
——西南政法大学全球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蔡斐
“政府主管部门、学校、社会应携手降温‘状元经济’。一方面,应完善学校办学质量评价体系,遏制‘唯分数论’的肤浅教育政绩观;另一方面,应加快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平衡布局,让民众无需再跟踪‘状元’背后的教育信息,减少此类新闻的热度和需求。”
“各地高考状元在取得高分后,也应端正心态,加强自律,认识到高考只是人生的节点,未来还有无数重要的考试,经过全面锤炼的人才能走得更远。”
——评论文章称
本栏编辑 姜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