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法国哀悼3天
巴黎检察官莫林15日证实,袭击者名为穆罕默德·布莱勒,是一名31岁的突尼斯裔法国男子,居住在尼斯,曾因参与持械暴力、盗窃等活动在法国警方留有案底,但此前并未在法国情报部门备案。
布莱勒在被击毙前曾数次开枪,警方在其驾驶卡车内发现了一把7.65mm口径手枪和一把仿制的自动手枪等武器,目前警方在其住所内展开调查,其前妻正接受警方质询。
法国政府15日宣布,自16日起举行为期3天的全国哀悼。奥朗德说:“我们将面临一场十分漫长的战斗。”
恐袭“敢死队”难防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张利华认为,如今一些被极端思想“洗脑”、接受过“准特工”训练的恐怖分子堪称“敢死队”,可能利用手边一切可利用资源制造血案,比如尼斯袭击案中一辆普通卡车成为主要致命“武器”,因而很难防范。“现在的恐袭呈现出隐蔽性高、分散化、小型化趋势。”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说:“西亚和北非很多地区之前是法国殖民地,不少移民涌入法国,人口比例如今已经占到法国人口十分之一。但他们在工作和福利上却又饱受歧视,未能真正融入社会。极端情况下,一些人可能产生报复心理。”
对外政策需反思
分析人士认为,法国过于依赖军事手段打击恐怖极端组织,同时反恐情报收集能力又较弱,也是导致恐袭频发的原因。
张利华认为,法国政府应该反思自己施行的对外政策。“法国国内紧张的安全形势是否是频繁干涉中东、阿拉伯地区国家内乱导致的恶果?”她指出,相较于法国,德国鲜见恐袭,因为德国对于二战法西斯罪行反思得较彻底,冷战后基本不参与干涉别国内政的行动。德国实际上是接纳中东难民人数最多的国家,却没有因此成为恐袭目标。
欧洲继续“向右转”
再三发生重大恐袭,也使得奥朗德政府威信备受打击。专家认为,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国家可能越来越保守,助长极右翼排外情绪,导致右翼势力在整个欧洲继续抬头。
王义桅说,奥朗德的社会党政府面临巨大考验,而右翼势力却可能借危机上位。法国的极右翼政党国民阵线去年在欧洲议会选举中获得25%的选票和24个议席,超过社会党和共和党这两大主流政党。国民阵线主席玛丽娜·勒庞当前在民意调查中领先,成为2017年总统选举热门人选。 张代蕾 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