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养老的钱,当属长钱。当中国民众的收入跨入国际上的中等收入水平,社会老龄化程度却已过早地向欧美发达国家看齐,“未富先老”处境尴尬,养老投资的长钱怎样安排,于国于民,大事一桩。
中国老百姓储蓄率高,事出有因。且不说买房,孩子长期的教育费用要存,未来家庭的医疗费用需储备,还有退休后收入骤降,自己提前准备好晚年的“补充养老金”势在必行。在这些当前和未来的必需花费面前,花钱时少不了精打细算一番。即便身处收入现金流最高的中年阶段,其他压力可能会轻一些,个人养老金这件事必须未雨绸缪。否则退休后光靠社保养老金,粗茶淡饭可以,想过得有质量还得靠“长钱”的复利效应。正因为如此,中国到了经济拉动力从投资和出口为主向消费转变的时期,消费量的上升依然较为缓慢。
发达国家的老百姓敢于消费,甚至当月光族,底气源于有较为完备的医疗和养老保险制度作后盾,尤其是养老无忧。以美国为例,根据几天前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上海峰会上专家提供的数据,美国的公共养老金是2.8万亿美元,近十年来基本保持在这个水平,但是美国作为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的企业年金和个人养老金账户,是第一支柱社会基本养老金的数倍补充。制度的设计让老百姓坐享其成,退休后收入减少不多,专业机构负责补充养老金的长线稳健投资。难怪发达国家老人多数富裕,是出国旅游的主力,年轻人多数为穷游的背包客。
回过头来看中国。第一支柱基本养老金储备比较薄弱,今后也难有多大增长,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占比少,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账户尚属空白。因此,为了筹备补充养老金这笔长钱,工薪族不清楚以后究竟需要多少钱才够养老,尽量存钱为上。这还不够,为了让储蓄能够一直跑赢CPI,业余时间还要学习各种投资技巧,了解多个市场行情,从股市债市,到楼市金市,一个都不能少。累不累?当然累。但总比当下潇洒花钱,老来陷于贫困好得多。
个税改革是大力发展我国养老第三支柱的契机。用税前扣除或税收递延的方式,鼓励工薪族定期定额把收入的一部分纳入个人养老金账户,享受税收优惠长线投资,退休后支取。专业机构审慎管理这笔巨大的长钱,投资方向多样化,除了大家熟悉的投资市场,甚至可以尝试长期的股权投资。
制度推动下的个人养老金账户越滚越大后,也会逐步对市场生态带来积极影响。当散户手中的短钱化作机构打理的长钱,市场波动减小,投资理念会趋于理性。所以,专家把养老金长钱比作社会发展的稳定基石,同时是资本市场良性发展的压舱石。建立个人养老金制度,宜早不宜迟。
首席记者 谈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