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话题缘起
眼下跨界在艺术界很流行,各种各样的展现形式都有。恰巧今年7月初,我跟随国家文艺家交流协会组织的参观团,到欧洲考察文艺机构。其中,德国的旅程给我的触动很大,我们围绕“浪漫派与总体艺术”参访德国旧国家画廊,观看时装秀、音乐舞蹈等等,感受颇深——
与其说它是一幅画,不如说是一首诗
在柏林著名的旧国家画廊(Alte Nationalgalerie),我们享受了一次“浪漫派与总体艺术”大餐。
我们被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这样的文艺拥趸者折服,看着他的铜像和他脚下围着的宗教、艺术、历史、哲学四位人物,心想着,文艺青年是一位皇帝,挺好!
威廉四世的十九世纪,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一样,弥漫着浓郁的浪漫主义和艺术跨界的气氛,画廊里的《海边的僧人》《沿河的中世纪城市》《橡树林中的修道院》等等作品,都在努力消除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之间的界限。
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莫里兹·冯·施温德(Moritz von Schwind)《玫瑰或艺术家的旅行》,与其说它是一幅画,还不如说是一首诗:观景台上的女子和她背后高耸的城堡,这是一位贵族新娘;路上的玫瑰大约是台上丢下来的,前面远远地骑着马的大约是她的新郎,根本没去注意花儿;后面的流浪歌手看见了已经被踩扁的花儿,伸手去捡似乎被踩过的花:一位多么有情调的歌手啊!虽然相貌平凡、地位卑贱,却背着乐器向往纯洁的爱情。画面,景物简单写实,情节却复杂婉转。画面中,建筑的空间感、绘画的意境感,画面与情节的起伏跌宕,让我一下子在浪漫主义的氛围中不能自拔。
消除艺术形式之间的界限
这一浪漫艺术风潮是有理论旗帜的。它的名字叫“总体艺术”,是由瓦格纳(Richard Wagner)在《歌剧与话剧》中最先提出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艺术形式在同一艺术品中的融合。其目的是要消除各种艺术形式之间的界限。
其实,跨界在文艺复兴时期就有大咖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他们用自己的实践横跨多个艺术领域;“新艺术运动”时期的莫里斯、麦金托什等,堪称跨界艺术的佼佼者,他们打破纯艺术和实用艺术之间的界限,在以艺术对抗工业、以手工对抗机器的热情与信念中,创作出大量跨界艺术作品,建筑、家具、服装、平面设计、书籍插图以及雕塑和绘画等,文学、音乐、戏剧及舞蹈的界限也被他们轻松跨越。这一时期,德国的《青年》杂志是摇旗呐喊者,被称为运动中的德国“青年风格”。
近年来,像跨界艺术家——德国的康斯坦丁·格里奇,2010年就被迈阿密设计展评为年度设计师。他从家具、建筑到服装,兴之所至,无所不能。他的360°系列作品被纽约现代艺术馆列为永久馆藏。
跨界舞蹈强调互动性
在慕尼黑,我们还欣赏到了数场精彩的跨界舞蹈。音乐剧作品《黑巫师》长达5小时,情节取自浮士德民间故事,杂凑而俗气,但是舞美大型化、全环境(用灯光把观众席也当作了舞美环境的一部分)沉浸式,让人感觉如仙境一般。
各种街头舞蹈,形式早已超出传统“舞蹈式舞蹈”的范畴,每场跨界、实验的特点强烈,与其说是“舞蹈”,不如说是“即兴表演”,与观众的互动性极强。
英国编舞家纳森·巴罗斯带来的《展示与叙述》:布景只有两把椅子、投影屏幕和一架钢琴,还有电影《马太福音》开头的长镜头,音乐、舞蹈、剧场和电影作品……演出冗长,全靠演出者的幽默和睿智让满场欢欣。另一场我们看过的舞蹈,剧场光线忽明忽暗,地板颤抖,观众被排山倒海的实验音乐“炸”晕了:现实世界不就是这样吗?还有旧仓库里的奇幻灯光舞蹈,幽蓝、清冷而唯美,声音、灯光和舞蹈节奏居然那样的天衣无缝!
为何跨界艺术在德国如此红火?这得益于近年来德国一系列的刺激政策。像2007年提出“文化创意经济行动”,随后成立创意经济职能中心为大家牵线搭桥;还成立电影促进基金、音乐倡议行动组,举办音乐舞蹈节、创意设计节等;在鲁尔区等旧工业区改造中,船头指向文化创意,受益的鲁尔区也获得了“欧洲文化之都”的称号。